2016.3.6 C&B15课程备忘录 克莱因第五次课(1)
儿童的人格结构
1.好的客体关系经验对于自我的整合和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但是好的客体关系并不一定形成好的客体关系经验。
有些母亲是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的,看似孩子与母亲有着良好的客体关系,但有些孩子在这样的客体关系下却没能形成良好的人格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套内在转化机制。一部分孩子由于自身特殊的内在转化机制可能在良好的客体关系中无法形成良好的客体关系经验,他们的内在转化机制只是对客体关系进行平行移植,表现为只是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客体关系,而没有形成内化良好的客体关系,形成经验并进一步形成人格结构,最终在原始依恋关系这一级形成固化。而如果能将与母亲良好的客体关系内化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中,则个体会产生“我是可以爱别人的,我是值得被爱的”的认知和情感基质。有了这样的认知和情感基质的个体对于产生的好感敢于表达,于是能进一步体验到很好的情感链接,形成良好的自尊,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
2.自我的防御机制:投射与内投
关于投射:
不存在完美的客体关系,母亲无法无时无刻的满足婴儿的需要,所以婴儿的需要会受到挫败,从而引发攻击性(e.g.咬母亲的乳头)。
防御是与攻击是联系在一起的,防御的核心是自身的攻击性。?
原始依恋的人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投射,因此不断的需要得到安慰。所以在亲密关系中高频率的需要得到安慰的人,是在人格成长中在原始依恋那一级形成了固化的还没有长大的人。这种类型的男性表现为在家庭中没有担当。
关于内投:
有些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内投了很多不好的东西、恶的形象,这样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通常都是很不好的,但由于他们内在基质的不同,最终会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孩子随着成长最终将会受不了与父母的关系,选择离开家,远走高飞。而另一种孩子也受不了与父母的关系,但却走不出去,困在家庭里,永远的与家人死缠烂打。
内投的东西都是对抗和排斥的。
所以内在基质很重要,因为你所经历、面对的一切都在于你怎样内化、转化。
e.g.总是遇到垃圾人而深受折磨的人。总是遇到垃圾人只是一个假象,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个体处理不了与垃圾人的关系,只会因为对抗、隔离而深受折磨。这种个体的内投机制是有问题的,所以总是看到垃圾人或着人垃圾的一面,真正人格健全的人,有着良好的安全半径,垃圾人无法近他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