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智慧:我们看“盲”是“亡”加上“目”,是说眼睛病了;再看“忙”,是“竖心旁”加上“亡”,在说心病了。你的心是否病了呢?你是否为了事业而疲于工作,为了幸福而忘记生活本身?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人甚至忙得没有时间审视自己我们究竟在忙什么。
希望每个人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追求内在的心安与喜悦(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不自欺与真诚!)如何实现呢?最重要在于认知!(价值观念决定生死,立即行动才能改变命运!)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认知框架对一个人一生的幸福非常重要~原则就三个“至真、至上、至简!”为什么是这三条呢?
认知狭隘,虽然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中保证一定程度的自洽,但是在现实中一定会受到挫败,一定会触到认知的暗礁,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保持开放,就会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提升自己对抗磨难的能力!如果闭塞、恐惧,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对外界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物带有抵触!仅仅一念,造成的结果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强调认知的重要性!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广泛涉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但是信息、知识存量那么大,我们必须选择至上的内容,选择古今中外熠熠发光的思想文化精髓来滋养我们的身心,这十分重要。大道至简,真正的核心是非常精要的,人的心是非常神奇的,再好的思想,必须不断重复,直至其引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刻入骨髓,才会真正对我们的身心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必须“简约”,不能繁杂,如此才是实现自我认知与超越之捷径。
一些人似乎对“至上”的内容有先天的领悟力,他们极具智慧,仅凭一两本“至上”的书,甚至一两句话(六祖慧能)就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认知框架。这种人最为上乘!
第二类人通过对“至上”理念的重复学习,通过向榜样学习,将“至上”理念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些人在现实社会中一般也会有很好的表现。(必须是那些能够坚持在内心呈现至上认知的人。比如坚持诵读“能量手册”、宗教里的“每日功课”)
第三类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之后,才能对经典中的“至上”理念有所领悟,才能对原有的认知框架的狭隘有所警醒,这时如果保持开放,主动提升自我认知,则其行动效率和社会表现也会有所提升。
最后一类,“困而不学”的人,自我的认知框架十分狭隘,行动效率低下,生活和工作状态混沌不堪,但他们缺少自知,不知道如何将好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用制造了问题的认知水平去解决这些问题”认知不提示,问题和困惑只会无限次重复。
仅仅在心中存养知足与感恩两种心态,足以应对生活中百分之八九十的琐碎了!知足与感恩,要每天把这种认知调用出来,不断强化,在脑回路里加强链接,增强这一部分认知在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传导。孔子就是在脑中不断存养两种回路,“真”和“恕”,就这么简单,不得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好多很厉害的人,一生都保持精神愉悦,他们是非常简单的,至简之道,信奉一两个至上原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很重要,很难得。)
(王阳明言“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