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早,众人匆匆吃过早餐就登上了大巴。一个多小时后,车停在了总统府附近的街道上。没有犹豫,各组召集起自己的人马奔向自己的预设目的地。
我们小组除我们4个学员外,还有郭颖老师、鲁文凤、吴凌新、摄影师郑文的加持,从最弱小的小组一跃成为实力大组。
分别打车到达南京博物院,排队、刷证件入场,我们发现,我们还是低估了研学的难度。参观的人群摩肩接踵,场馆太多,要想不走散很难。在走马观花的看过古代馆后,我们决定直奔主题,放弃其他场馆,直接去预定目的地----民国馆。
穿过数字馆,进入地下二层,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青砖路面在昏黄的路灯下泛着油光,极具民国风格的建筑矗立在眼前,街边满是民国风格的店铺,各种旧式招牌鳞次栉比,营业员也是民国的打扮。这就是一条街,一条博物馆中的街道。
置身于这个场景之中,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十里洋场的时代。一辆老爷车停在街边,小店里有人在选购商品,邮电局里有人在寄信,火车站前一个年轻的小哥在焦急的张望着,打扮入时的女人从他眼前经过,活脱脱的一幅旧都市生活的画卷。
在茶馆里,我们和郭老师展开了认真的教研,从研学线路的设计到主题、方式,一致认为,这个位置是最适合研学的地方。
博物馆很大,只是一个民国馆就是一个上午的时间。眼看快到了集合的时间,我们才悻悻不舍地走出了博物馆,打车赶往周健理事长请吃饭的地方。
吃饭的地点就在下午的集合地点附近,一个看起来不大却来头很大的小饭馆。所谓的来头大是指就凭几个特色小菜上过中央电视台,能把平平常常的菜做到极致就是特色呀。菜上来了,炒螺丝、煮毛豆、鸭血粉丝汤……都是小菜,但无一例外的精致。周理事长还给我们传授着美食心得,看来精英阶层追求的就是极致与朴素。我们不停的拍照、分享,一阵的炫,惹得没过来的同学羡慕不已。
当天南京的天气十分闷热,我们参观博物馆的小组是全程室内活动,还有空调,还没有门票费用,可谓是合适的很,难怪封琦老师一个中午都在郁闷----受了热花了钱还没看着东西。
饭后,我们步行赶往集合地点----伊顿纪德。路上,我发现南京一个十分可取的地方:在街道铭牌上除了有道路名称外,还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会出现这条街道的详细信息,包括名称、走向、历史沿革、维修历史等等,十分前卫十分贴心。
13:30,我们从伊顿纪德集体乘车去往陶行知纪念馆参观。一个小时后,我们一行在马馆长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陶行知墓凭吊先生,第二天就是陶行知先生诞辰,我们来的正是时候。
列队、默哀,望着先生的大墓,我们深深地虔诚的三鞠躬,然后绕墓一周后合影留念。先生的墓丘很大,上面长满了整齐的泛着光泽的草,深绿色的叶子,与周围的松柏一起护佑着一代伟人的英灵。这一刻,我有了一种深深地仪式感,作为教师作为后来者,能拜谒先生的长眠之所也是一种幸运。
回到纪念馆,马馆长又通过图片展带我们回顾了先生光辉的一生,开蒙、求学、留学、回国,再到晓庄师院、平民教育,每一步都是深耕中国造福华夏之举。馆内条件并不好,空调都无法开启,本来就是闷热的天气,又到了一个不透风的展厅,每一个人都汗流浃背,周健理事长更是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饶是如此,每个人还是亦步亦趋跟随着马馆长的脚步认真听讲。从先生身上吸收一种精神,我们也要有一种精神。
再次回到伊顿纪德,媛媛经理又带我们参观了伊顿纪德大楼,七层。从这里,我们了解了我们接受捐赠的校服的前世今生,对这个“做校服的里边最懂教育的,做教育的里边最懂校服的”企业充满了敬意。
在公司的员工餐厅用过晚餐之后,今天的重头戏开场了,研学复盘、结营仪式。
在结营仪式上,周健理事长采用柏拉图式对话、连续追问的方式和我们分享了教育究竟是什么和他对乡村教育的思考并给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在才艺展示环节,各组都献上了精彩的节目,有独唱、合唱、歌伴舞、情景剧等,丰富程度超出了预想。我们小组是小合唱《蚂蚱》和诗歌朗诵《追梦》加歌曲《追梦人》,自己加工创作自己制作的视频,看起来很用心的。这种欢乐的情绪也一直带到了回程的车上,劳累了一天,本来应该趁机睡一觉的我们又开始了车内晚会,连西西和成熟稳重的晓渊也被逼着唱起了歌。我们小组原来备选的歌曲《大海》也被甘肃美女圆润的歌喉唱了出来。一路欢歌一路欢笑,到达营地的时候已经23:30了,由于第二天还要早起退房送站,都忙着开始收拾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