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哲人的主张: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并非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人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所以每个人的世界都不相同。
就像是半杯水,有的人看到会很高兴,居然还有半杯水。
有的人看到会很生气,为什么只有半杯水。
葱葱,看到半杯奶茶,有些伤心,心想为什么只有半杯奶茶,为什么要喝那么多,为什么只给我留一点。
另一个葱葱,看到半杯奶茶,挺开心的,心想妈妈这么好,居然还给我留了半杯奶茶。
比如,你做错一道题,你也想会觉得自己很差劲,总是做错题。
你可以可以觉得自己很棒,总是挑战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和别人玩的比较好,你可以想他为什么不和我玩,他肯定不喜欢
你可以可以想,他和我还不认
识,所以他不跟我玩,我们慢慢会认识的。
勇气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身发生变化,世界也能变得极其简单,人也可以获得幸福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 决定论 心理创伤学说
荣格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
决定论 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原因论
“目的论”现在的“目的”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目的论,面对感冒讨论感冒的原因,效用并不大,当务之急是抓紧治疗。
遇到问题,找寻过去的原因,帮助也不大,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可以怎么做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决定论: 因为葱葱的种种行为让我感到生气,控制不了自己的音量
目的论:为了葱葱可以停下手上的工作,去完成作业,所以我选择了用生气的表情和语气跟他说话。
弗洛伊德说错了
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你想“变成别人”吗?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当下你选择不幸,是因为又特定的理由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人的人生观或世界观,就是赋予意义的方式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想要改变需要“勇气”,面对产生变化的“不安”,更容易选择“不变带来的”不满“
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世界是简单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人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人不幸,不是因为过去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人对自己过往行为的看法造成的。
人随时可以改变,单往往不愿意改变。因为改变就代表着”未知“,比起对现有状态的”不满“,我们更不愿意挑战,因为变化所带了的”不安“。
所以改变需要”勇气“,”变幸福的勇气“
第一步,我们需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心里告诉自己应该去做,却又找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这难道不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决定资产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接受“现在的自己”
不管结果如何,首先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管着叫作“鼓励”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客观事实,可以用主观去解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们在追求越来越好,当目标实现不了时,就会出现自卑感,自卑感是对现状的不满,是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显示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所有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淡定自己不行或者现实无法改变。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
自卑感可以变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我更要加倍努力
自卑情绪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接口使用的状态
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我找不到好工作
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
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者休闲的时间
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结 因为我胆小,所以我不敢跟人说话
优越情结 要不是我没上过学,我早就是当上总经理了
虚假的优越感——权势张扬
宣扬自己的权利虚报简历,追逐名牌等
借助全是的力量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截至管和人生之中。
沉迷于过去的成就和表现,也是一种自卑。
夸耀不幸,说自己过去的种种不幸。
人生不长与他人的比赛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每个人都不同,不需要和别人竞争,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行。
人际关系的“权利斗争”与复仇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竞争来完成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
1 自立
2 与社会和谐共处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 是 勇气的心理学 使用的心理学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是什么?
自由就是不在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人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 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满足别人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会很痛苦
课题分离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面对学习这个“课题”时,
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然后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如何分辨这是谁的课题? 最终的后果由谁来承担。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课题分离”,不去管别人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绳结”
课题分离: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因为你做的你想要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别人想要的。
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因为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是否讨厌我是对方的课题。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王牌”,我在你自己手里
我怎么做是我的自由,你有什么反应是你的自由,课题分离。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觉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未中心
认可欲求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
归属感不是等来的,是自己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都到的
积极地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考虑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要意识到我们数据多个共同体。可以在不同的共同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
世界很大,除了公司,还有很多其他的共同体存在。
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
因为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不自由的。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课题分离如何带来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