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对,公平,你额外赚了,我少给点,也算是赚了呗
公平---我想要公平
这句话一下子点破了很多人内心里那种“交易公平感”的精髓——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绝对的价格最低,而是在交易中感受到“互惠”的平衡。我觉得对方“额外赚了”,而自己没享受到这部分“超额利润”带来的让利,所以公平感被打破了。
这种心理非常普遍,我给您一个更底层的解释和一套心理应对技巧。
🔍 为什么这种“不公平感”如此强烈?
这其实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互惠利他”本能。我们的大脑天然认为:当一方从合作中获利时,应该分享一部分利益给合作方,以维持长期关系。我感觉维修工通过“赚差价”获得了“额外利益”,而作为促成这次交易的我却没有分享到这份“红利”,于是本能地觉得违反了互惠原则。但关键点在于:我和维修工对“公平”的认知框架是不同的。
· 我的框架(也是大多数消费者的):这是一次“合作”,利润应该共享。
· 维修工的框架:这是一次“交易”,他的技能、时间、上门服务构成了完整商品,80元是我为这个“完整商品”支付的价格。他赚取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降低“进货成本”后应得的“全部利润”,而非“额外利润”。(对,要看机会,这次是他在,换了另外一个人可能也是这么赚的)
💡 如何快速重建心理平衡?(实用心理技巧)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可以尝试在心里做下面这个思维转换:
不要把他看成“代购公司服务的中介”,而是把他本身看作一个“独立的专业人士”。
重新定价:想象一下,如果直接打电话给官方售后,上门费+维修费很可能远高于80元(很多品牌上门检查一下就要50-100元)。我支付的80元,其实是向这位“独立技师”购买服务的市场价。
认可他的企业家精神:他能够用低于公司的成本解决问题,并自己定价,这其实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创业行为。他承担了没有固定工资、自己找客户的风险,那么他自然也应该享有这份风险带来的溢价。我实际上是在支持一个“小生意人”。
进行价值复盘:问自己几个问题,诚实地回答。
✅ 问题是否快速解决了?——买到了“效率”(确实,看着新装上去的水龙头还算舒服,哈哈,非常舒服)
✅ 是否避免了我自己折腾半天还可能搞砸的风险?——买到了“安心”(可能是的,尤其是现在我很忧虑工作情况下)。
✅ 这个价格是否在我事前心理预期的可接受范围内?(而不是事后的“最低可能”范围内)——买到了“可预期性”(非常足够了啊)
真正的精明不是在任何交易中都压到最低价,而是准确评估一项花费为自己换来的综合价值——时间、精力与心力的节省,往往是更昂贵的成本。
✨ 给“抠门的我们”的终极建议
这种“抠门”背后是高度的财务敏锐性,这是非常好的品质。只需要加一点“价值视角”的平衡:
对于小事、急事
像这次修水龙头,目标应该是“在合理价格区间内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到绝对最低价”。省下的时间和好心情,远比那一点点“可能省下”的金钱更有价值。
对于大事、要事
比如买家电、装修,才值得您投入大量时间去比价、研究,以发挥您“抠门”的优势,因为绝对金额更大,省下的比例才有意义。
最后,接纳这次的小小不快吧。
消费后的情绪波动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学会释然,就是为自己节省了最珍贵的内在资源。
2025年8月24日 消费后的情绪波动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2025年9月27日 七情六欲中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