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19年2月25日
今天,我觉得是时候该写写我的第二位学生——dd。认识dd,要深深感谢我高三的班主任老师。我记得那时高三的暑假,正在外地旅游,正好微信上和老师聊起了那时上映的一部电影,结果老师突然跟我说:“对了,我跟我朋友提起你,他家正好有个马上要读高一的孩子。他们想可以有个年龄接近的带带他。所以等他们孩子军训回来,你看看你有没有空上门做家教?”我当时非常激动,能有机会教高中的学生,我一下子觉得好像我教学的才华有了施展的余地,我立刻答应,我的老师当时主要希望我去教教语文的文言特殊句式,英语或许可以给他默默单词。但是我其实想上数学课,因为我觉得我三年以来和我高中数学老师学到了很多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手段,我觉得这是我的强项。语文课当然也可以,但需要扎实的功底以及更完善的备课,之后我也给他上过一节语文课,这一点会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我的老师跟我说,她已经把我的微信推荐给了她的朋友,就等着她的朋友来联系我了。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初三的课,突然老师的朋友来加我微信,沟通之后这位阿姨跟我说她有两个孩子,问我明天早上能不能去她家跟两个弟弟沟通一下。我一惊,立刻决定准备明天高一的课,高一的数学,就是从集合开始,便立刻扔下初三的数学,翻开我高一的数学笔记,回顾老师上课的提问和思路,再选择适当的例题。
第二天,坐地铁来到他家,见到了这位阿姨的两位孩子。本文的主人公dd,就是这兄弟俩中的哥哥。其实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孩子,我感觉得是他跟在妈妈后面,面对妈妈跟他安排的我这个小老师,似乎是不太情愿。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心情,当时心里想:一定要让这个孩子从心底里认可我。于是我跟他妈妈谈高中数学学习时应当注意哪些: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每一个数学概念;要会推导每一个公式,知道每一个公式的来历,因为公式的推导中蕴含着重要而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要重视课本上的例题等等。总之,尽力去让自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高中数学老师。果然,阿姨在听完我上述这一段话后,说:“非常棒!”接下来她跟我说暑假已经让dd跟着网校学习了高一上数学知识,于是接下来,我开始上课。
我给他上的课,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集合及其表示”,当年我高一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第一次走进我们教室,也是就通过这节课,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当时我只听我的老师上完这一堂课后,我就深深地觉得:这个数学老师上课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正是我高中的数学老师让我现在决定未来要接老师的班,也做一位优秀的高中数学老师。
我至今无法忘记老师当时上这堂课的情形,老师开门见山,第一个问题就问我们:“你们有人能帮讲讲,什么叫集合吗?”仅仅这一句话,我觉得全班的注意力都被老师紧紧抓住。然后略微停顿,老师第二句话紧随其出:“你们讲不出来的,我也讲不出来的,因为集合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它是直接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不加定义说明的!”
出于篇幅的原因,我无法再进一步地叙述老师那天上课的精彩,但是老师那天提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我都记住了,并且给我教学给予了极大的启发。所以,当我给dd上集合的第一课时,我一点都不紧张,像老师一样从容不迫地问他:“你能帮我讲讲,什么叫集合吗?”
随着上课开始,我觉得dd的内向也在一点点地打开,他在思考!我记得他那天提了一个我在学习过程中未曾考虑过的问题——Z+这个集合和N*这个集合是一样的吗?我想了一下,跟他说:“一样的!你问得非常好。”
那天这堂课结束后,我照例像以前一样,凡是我觉得我精心准备过的课,我都希望听到同学的评价。于是我在微信上问dd:“今天上课还满意吗?”dd回复我:“嗯,确实讲得很好啊。”好,我放心了,我也有信心把他教好。
当时在微信上他还和我聊了一些高中的事,我当时欣喜地想,也许dd是接受了我,至少他对我是不抗拒的。而且后来也开始在微信上问我问题,我很高兴,本来听说他以前数学比较薄弱,但我相信以这样的学习的状态,他一定能学好!
可是事实常常事与愿违的,也许一方面我高估了同学的能力,我高估了我的教学水平,我又低估了高中数学对新高一同学的难度,在之后的几趟考试中,dd都完成得不好,并且成绩在3,40分徘徊。
其实,我觉得这对我也是一个打击吧,本来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后来看了他的几次试卷,也许可能是应试能力不强,有些大题扣分很厉害,再加上计算细心等等原因,分数就不好看了。
顺便说一句,dd不止和我一个人补课,他还和他妈妈说的一位讲得特别特别好的老师在上。但纵使如此,dd的成绩仍然不见起色。当然,并不是说一次都没有考好,我记得有一次不等式单元测验,他考了七十九分,还是很不错的。但之后又一直回到了老样子。我作为一个极其年轻的老师,试图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觉得dd有时候很多东西没有真正搞懂。比如有一次,我拿他那位老师的几道给他讲过的题目再次提问他,发现他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觉得不应该因为这个就说同学上课不认真听,可能是想听但跟不上。但是真心希望dd在这一点上像小z学习,有一种对知识的不满足,多问问我:“老师,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老师,我这么做可不可以?”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第二次上课之前,他爸爸曾经跟我对两个孩子谈了很多,说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学习是一种熬的态度,不管妈妈给他们安排了多少补课,他们基本就是熬,熬过了就行。至于这堂课学到了多少,两个孩子并不十分关注。他爸爸那天还谈了很多,我已经记不得。但我只是在想,如果要靠我来唤醒一个同学对知识的渴望,只有一个办法:我要把课上好!上得大气厚重,当我通过上课展现这门学科的魅力的时候,我觉得同学对学科的兴趣与不满足,自然就能得到激发。
其实,我不止给dd上过数学课,我还上过语文课。上过一次作文和文言文。这个我以后写我对语文课的体会的时候再详细写,但我那次上语文课,dd听得全程很舒服——他几乎不记一点笔记从那以后我就放弃了上语文课的想法。
后来,大概是高一第一学期快结束的一个月,这位阿姨跟我说,我能不能先教一下弟弟?dd的老师现在让他周末每周去两次,我的课也就停了。
写到这里,突然就不想写了,其实dd上课的很多情况以及他的一些良好品质我都还没来得及叙述,有可能会出现在以后的文章中。
本文以上部分写于19年2月25日,今天是21年2月24日。当我如今再次回想曾经教学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渺小和无力。曾经的我是何等地骄傲,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足以让哪怕对这门学科毫无兴趣的同学产生兴趣。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学生能不能学好,我们仅仅是一个催化剂。我记得我去dd家上课的时候,我坐他旁边讲的时候他都能打盹睡着,他妈妈又和我说他当天晚上十点就睡了,我实在是无力了,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这样的学生。之后意外有一次,我好像是等级考前给他发加油冲A图片。很遗憾,我发现我已经被移出好友了,需要重新验证了。虽然老师安慰我说:可能只是应父母的要求少用微信就把不常用的删掉。这确实很有可能,他妈妈也确实可能会控制他的手机使用。我想也真的是上帝在借着这些来磨炼我的心,就先写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