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笑话:
妈妈有点惆帐地自言自语:'唉,一转眼就50岁了。"
我正准备安慰她,又听见她悠悠地说了后半句:“人生的三分之一就这么过去了啊!”
想想我的人生也过去一大半了,突然想回忆一下那些让我记忆深刻的食物。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曾经吃过,便一直留在记忆深处的呢?
对于小时候吃的记忆是模糊的。记忆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每年春节前,母亲忙着为过年准备菜。提前几天就要把过年那几天要吃的菜准备好,一来是因为过年时外面没什么东西卖,二来那几天客人多,忙得很,也来不及现做。其他的菜都不记得了,只觉得最好吃的是母亲做的鱼丸,还有肉丸。每次第一锅煮出来的鱼丸,都会被我们吃个精光。母亲也不恼,只说:没事,再做就是了。于是接着煮第二锅、第三锅,总是要等到第三锅后,才能留下来作为备菜,我们当然已经吃得甚是满足了。
油炸肉丸的时候也是一样地馋。母亲常常在晚上炸,虽已经吃饱饭了,但闻着香味,还是会巴巴地在一旁看着。一看见肉丸出锅了,就赶紧抓着往嘴里送,烫得龇牙咧嘴的,还是要一面吹着,一面往嘴里送。
从我记事时起,年年春节前母亲都是这么准备,这些吃的记忆也是春节最开心的事情之一。长大后虽不像小时候那么馋,但是还是喜欢母亲做的鱼丸、肉丸。记得有一年春节,侄女大概3岁左右,在小凳子上给她放了几个肉丸,她趴在凳子边,一只手往嘴里塞,一只手往口袋里塞。我急了说:你把这油腻腻的东西塞口袋里干什么?她说: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吃。多有趣的小人儿啊,有好吃的还不忘爸爸妈妈。那吃相活脱脱就是我小时候的翻版。
大学里一起分享的那盒月饼。再也找不到了
我的大学是在南京上的,南京也是有很多好吃的。比如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牛肉锅贴、粉丝煲等,还有天天去校门外吃的盖浇饭。但是大部分都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也许因为经常吃,所以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一盒月饼。
中秋节的时候,学校会给每个人发两块月饼,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吃月饼,更何况学校多数发的是豆沙或五仁的,是我最不喜欢的口味。有一年中秋节,一位宿友的家人给她送了一盒月饼。精致得很,每个大概直径5-6cm的小饼,只有六块,每一块都是不同的口味,有一块是绿茶的,剩下是各种水果味的。那时宿舍里住着八个人,有两个是本地的,回家了。剩下六个人,围着这几块小饼。想着每个人都吃到不同的口味。于是,把每块小饼细细地分成六小份。每个人都吃了六小块,也吃了六种味道。觉得每一种味道都很好吃,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此后过中秋节的时候,我也特意去找过水果味的月饼,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以前那种味道了。
工作后,一起煮饭吃的那帮人,去哪了呢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的是医院的宿舍。虽是集体宿舍,但每一个人有一间房,算是相对独立,有自己的空间了。宿舍里住的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单身青年,于是一群年龄相仿、职业相同的人,很自然地就凑到了一起。大家都没有功利心,也没有利益冲突,相互之间无需设防,无话不谈。虽已参加工作,那几年竟依然觉得像上大学般,有一群相伴的好友,日子简单而快乐。几个人常聚到一块,轮流买菜、轮流洗碗,但是做菜的只能是一个人。因为他的菜做得最好吃,不管是什么菜,都能做得很好吃。那些红烧鱼、烧豆腐、鱼香茄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次春节后,他从家里带了只腊鸭过来,熬了一锅腊鸭香芋粥。在那样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那样一个寒冷的夜晚,一群人围着这一锅暖暖的粥,蹲在地上都吃得津津有味。那是我第一次吃腊鸭粥,吃完后觉得从外到内都暖烘烘的。以后也再没有吃过比这更有味道、更温暖的粥了。
也许想念的不是那些吃的,而是逝去的岁月
近几年,母亲春节前不再自己做鱼丸肉丸了,在外面买点就算了。年纪大了,省得麻烦,家里也不再有那么多人一起吃饭了。我也很少春节前能回家了。母亲常抱怨说,现在过年都没有年味了。对于母亲来说,春节已经失去了仪式感。而对于我来说,儿时关于春节前那些准备美食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只能永远成为记忆了。
中秋节每年还是会过,我依然不喜欢吃月饼。那样的一盒月饼,一生也就只有那一次了。曾经一起的宿友早各奔东西了,还有一位宿友十年前自杀了,再也没有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吃月饼了。与其说我怀念的是那盒月饼,还不如说我更怀念曾经青春的朋友们。
随着各自成家买房,搬离宿舍。原来的大家庭,变成了各自的小家庭。我们也从曾经的小孩变成了父亲或母亲。每天为着工作、生活、家庭忙碌着。各自学会了自己做菜,可是再没有那样一群朋友一起品尝、一起谈笑了。
随着美食一起成长,青春不再,记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