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終於拿到了載有張愛玲《愛憎表》的《收穫》秋冬卷增刊,先翻讀文章後邊馮睎乾寫的《〈愛憎表〉的寫作、重構與意義》,讀著讀著就急不可耐地翻到開頭讀起《愛憎表》正文來,這部分雖也看了電子版,讀紙質版時,內心卻跳躍著掩飾不住的踏實、從容與歡欣。
張愛玲文字裏浸透著古舊陽光的氣息,沉靜的撒在她記憶的老房子裏,像一幅幅華貴壁畫,從牆上透過金壁輝煌的燈光觀望著整房間的安靜。
(二)
讀完一章《觸摸生活》,根本不敢翻開手邊的《金瓶梅》,就怕一落紅塵萬丈心難平息啊。
讀張愛玲的《愛憎表》,基本讀完了她這殘稿餘下的部分。
《愛憎表》猶如張愛玲一幅未完成的工筆畫。
隔著時空彷彿看見燈下的她伏在桌面,一筆一筆的描,一筆一筆的畫,細緻得一絲不苟,一點點呈現出她記憶中的童年時光,久已不見如此細密的文字了,這是從《金瓶梅》《紅樓夢》的傳統一路而來的。
(三)
張愛玲的《愛憎表》雖然未完成,卻再次感動於她文字的精準及書寫的認真。
讀其對童年往事的細膩描述纔能更明白她的作品。
剛看完《你的名字》歸來,看時就感到繪圖者的認真與精細,當然,最重要的是時間在人物之間的自由轉換,還有影片中對傳統的敬重,都深深的感動了我。
歸來吃馬蘭拉麪時拼湊成文,無以命名,暫曰《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