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桑树,问你们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人与一座城相遇也是需要缘分的。我和这个城市有缘,它叫夏津。

    夏津处于鲁冀两省交界处,因春秋时期晋国、齐国等“华夏会盟之要津”而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突然的缘分,我便入了这座城。我进入了一片树林。我的老天,全是一种树————桑树。这辈子从未见这么多桑树!我不是特意来看它们的,是偶遇,或者说是巧遇。全是绿,大片大片的绿,是翠绿!它足以淘掉我们心中的阴沉与灰暗。又像进了一个王国,王国的子民全是桑树。只是有的年长,而有的年轻。年轻的青春奔放,年长的稳沉内敛。树都不是太高,不会觉得离人太遥远不会如有些树太高高在上。

    我在湖北老家是见过桑树的。老家的桑树比这里的高,可能与水土有关。那时男孩会爬上树自己吃红嘴巴和牙齿后,才肯摇落一些让女孩子们解馋。有时候一些养蚕的人会采桑叶。而且,桑树并不多因为桑树并不那么受欢迎。有俗语相传: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因为“桑”通“丧”不太吉利。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既然与那么多桑树相逢,不由得生出一些思绪,是关于桑树的。它的确不那么受欢迎。因为它没有松柏的英姿,也没有杨柳的婆娑,更没有桃树的明媚。它的干不那么直,木柴不能为人大用,它的花朴素,不能供人观赏。它的果肯定有营养,但果也不那么大气。所以它实在平凡,普通。几乎让人遗忘。它的气质实在一般,如芸芸众生中那些最普通的过自己的人,没人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太平凡。细细思量,人们对桃树是有独特的情结的,那一树一树的粉艳,那一树一树的妖娆,让人想到爱情的迷离,想到少女的妩媚。柳树呢,它初绽的新芽,令多少人的灵感化为诗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是,这里,这个黄河曾流经的腹地,可是遗存了6000母的古桑树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桑群。具参观了解,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桑百余棵,百年以上的古桑2万余棵。这群古桑种植时期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为什么这个地方人们要世世代代种那么多桑树?原来,自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便开始发展蚕桑业。其中山东的蚕桑叶最为发达,后来,因多次战乱及受棉花栽培的影响,才导致蚕桑叶衰落。有古诗这样写“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也就说,种桑树,是为服务于古人生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且这个地方是黄河故道,经年沙土厚积,导致风沙肆虐,民不聊生。具史证,清康熙知县朱国祥巡夏津故河道,见沙漠荒凉,人烟凋敝,他告知人民,地不宜种庄稼,宜多种果树,如此,可免风沙而裕財用。

    再者,历史上几次大饥荒,桑树还是人们荒年的接济物。人们还能靠桑树在灾年活命,所以桑树又是这一代人民的救命树。

    突然想到,古人笔下是有桑树的。桑树为何多被古人称道?这时,一系列与桑、蚕有关的诗句也一股脑的蹦了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采桑饷饭无百步,至老何曾识别村”,“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平时总爱说谁谁充满了沧桑。我们所说的沧桑感,不就是这个桑吗?今天在这里真正找到沧桑感了!这些桑树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沧海桑田,这里是地道的桑田,这才是文化。所以说,桑树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看那些桑树,多了一份敬畏。这些古老的桑树群,穿越岁月的烟尘,满身是沧桑,树皮干裂,满身裂痕。但不阻碍它们吐露生命的绿意。不阻碍它们缔结生命的果实。它们的枝叶茂盛,顽强地展示生命的韧劲。这些低调的“历史遗老”,曾受黄河文明与儒家文化的洗礼,如今又融入现代的文明,在新时代的旅游文化中,它们依然奉献着它们自己。

    不张扬,不喧哗,全身是宝的古树们,向你们问好,向你们致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管 1.kindle必须随身带,无论时间安排如何,行程有变你就醉了,今天没有kindle浪费我一个小时。
    笑了我阅读 1,202评论 0 0
  • 身在异乡,故乡总在我心里。 一直想去故乡寻梦,因诸事缠身,总是心欲动而身先止。一次难得的短暂公休假,便使我...
    子期a阅读 3,372评论 0 2
  • 前言# 编辑TextField默认弹出的是系统的键盘,很多时候我们不想要这个键盘,而要弹出自定义的一些样式。例如:...
    jetgege阅读 5,224评论 4 6
  • 我最爱的华夏诗篇 要看我的心情 看我能否将你写得出神入化 留在华夏的诗篇里
    Z47Alinanana阅读 1,1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