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雪,来的有些急,来的有些多,来的让人没有准备。早起推开窗,厚厚的一层雪,少说也有三厘米。树上、屋顶上、车上,都是厚厚的雪。
看着皑皑的白雪,我陷入了沉思:雪后的教育如何做?又想起昨天我们给孩子们准备的开学仪式。其中,一个项目是让孩子们用手中的彩笔为冰墩墩涂色,希望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回忆起奥运的冠军,也能够树立起新学期的梦想,爱上这项独特的运动。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大多数孩子认认真真涂色,细心地完成作品,竟然有极个别的孩子的喷绘上乱写乱画。说真的,看到那一幕的第一时间,我很生气-孺子可教?
不懂得爱护公物,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懂得创造美一味搞破坏。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也没有想过孩子会这样做。面对具体学情,今天敢不敢、能不能让孩子自己玩雪?还会不会有意外?我觉得孩子们可以顽皮,但不能顽劣。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的教育”,一切鲜活的资源都应该成为孩子的学习资源。我是特别想让孩子们去操场玩雪的。大自然的赏赐,怎么能辜负?如果生在有雪的地区,从小到大只是隔窗相望,那就不是真正的体验。孩子的特点是喜好玩耍,尤其是一年一见的雪,能够堆个雪人、打个雪仗,能够与同学一起玩,那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也才是最美的回忆。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这样的理念用在今时今日最恰当不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怎么样?有雪这个素材,是不是就可以堆出个雪人?是教学,也是玩耍,更是合作,师生之间会建立起亲密、信任的新型关系。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上一节“无用”之课?
创造性的用好雪这个课程资源,提出明确的任务:每个班级分时段、分区域,堆出一个冰墩墩。为了吸取昨天的教训,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并明确提出若故意捣乱、欺负别的同学,影响他人,则全班带回教室去反思。如果因为昨天的事,就缩手缩脚,浪费教育资源,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晚上,看到老师们打卡,谈到怎么引导教育孩子、怎么制定规则、怎么提醒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满屏都是孩子们如何开心快乐。
王阳明说,事上磨练。玩雪磨练什么呢?磨练意志,磨练毅力,磨练性情。漫天大雪,孩子们不畏严寒,不惧困难,如果说受冷受冻是困难,那其实同样是毅力的培养。触摸雪,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造自己的想象,做有价值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需要身与心全情投入。所以,教育元素有很多,就看我们怎么去发挥它的作用。
雪人虽“丑”,但那是孩子们的杰作。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愉悦的奔跑,与同学们一起无忧无虑地成长,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中午,老师们动手开始扫雪。为什么要扫雪?来自一个难忘的教训。有一年下大雪,实验小学新建教学楼前的地面砖太滑,多位老师被摔倒。星期天下的大雪,星期一上班,我们打扫了道路上的积雪,那一块地方没有办法走人,也就没有及时清理。下午局长带人来检查,好一通批评:不知道扫雪,不注意安全,没有集体意识,全体教师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后来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领导批评得对,的确,公共区域的道路是需要清理的,可以方便师生的行走。不能让孩子玩的地方,或者已经玩过的地方,必须得清扫。学校应该时时干净整洁,让身处其中的人感觉整洁、愉悦。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只有抓住每一个良好的契机,让资源生成学习和体验,变成学生不可多得的经历,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更完整、更完善、更完美。
这是孩子们回到教室后的操场。我无法数清上面有多少脚印,但我知道,每一个脚印里,记录着孩子们的欢乐与笑声。以前,教材是学习的全部,现在,世界是全部的教材。不与社会脱节,不空中楼阁,不好高骛远,不光说不练。教育需要扎扎实实去做,每一步都要用心。陶行知、张伯苓、霍懋征、于漪等那些老教育家,用一生去思考,用一生去践行。我们,唯有踏着前辈的足迹,戮力同心,躬耕乐道,为更美好的教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