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在怼现在流行的各种什么“快乐教育”什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啊之类的。然后我这个这些毒鸡汤的拥虿者反思了一下,这鸡汤是不是真的有毒啊?
结果我发现,其实不过是作者看到的知识有些人对这鸡汤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或者断章取义的教育缩影罢了。当然,我也不是说自己教育的有多好,我也有自己很多的性情没有化去,很多的旧的模式在影响着,但是至少我在成长,不停的探索中突破。而我现在所要说的就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一点小小的经验。
快乐教育不代表不让她学习,允许孩子释放天性不代表让她影响他人,凡事有度。
最好的教育引导是让孩子能够“从心之所行而不逾矩”。(那些被人们不理解而逐渐歪曲,迂腐的给形成糟粕的规矩就算了。)
毕竟在群体生活,完全没有一点限制是不可能的,不然就如同好友越越问的那般:“难道杀人放火也不管他?”
其实这样的假设在真正在尊重与爱的环境里长大,没有什么情绪问题的孩子那里基本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没什么资本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算有,也还有良知约束着呢)。其次,一个情绪疏导得宜的孩子,很难有多大的情绪问题,自然不会压抑到需要杀人放火去疏解。好比两个水池,一个池子水从来不放出水,只进不出,始终积存,另一个池子的水虽然总有水进入,但是却也常常放水出去。那么结果可想而知,积存的早晚发臭,当数量太大的时候,就会溢出来影响到周围了。常疏流的池子就算不是清澈到无鱼的状态,也不可能有那个池子那么臭。再次,孩子是爱模仿的,随时随地从周围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如何对人,一个被被用爱对待的人会自然而然用爱去对待别人,一个在被苛责中长大的人会自然而然就苛责周围的人事物。
我不要求我女儿学习,也不要求她的成绩,但是不代表她想学的时候我不会教她,不代表她喜欢什么我不会支持她。相反,我知道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探索和学习,周围的一切都是她学习的对象。我们无法为她喜欢什么做决定,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为她营造什么样的环境。
女儿看着我有那么多书,也喜欢看书,于是她也喜欢看书,每次给她买的书到了,她都非常开心,恨不能把一箱子书都拿出来读完。昨天,又到了一些书,她拉着我用半个下午的时间给她读完还意犹未尽,最后我告诉她我实在太累不想读了才作罢。后来看她奶奶回来了,她非常开心,拎着书就去找奶奶,一本一本给奶奶讲。
女儿经常看到我写字,总是跃跃欲试的要写,我只好给她另外找纸和笔去写,尽管我觉得她其实还小,小手腕没什么力不必写字太早,但是她想写,兴趣所致,我也不会压抑她,反而给她买了相应的书本随便的由她乱画,只要她不要求,我就不主动去教她怎么写,因为她觉得她会写。我觉得这很好,只要她这样相信她早晚会写,不必着急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向我展示了她独特的写法,这就是没有被模式化和我们这些已经被模式化的差别。
她会写数字后又开始不满足于写数字,拿着她描红的本子问我那些算术题。这当然得给她讲啊,只不过讲的我很崩溃,真的很想求她先别学了,你才小班学学老师教的a o e就行了,但是她有兴趣就学吧,有些暂时理解不了的也没关系,我安慰她:“妈妈我小时候都没上过幼儿园。上学前班才开始学a o e,你现在这么小就学算术,可以慢慢来,不着急。”
我也会学习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渗透一些英语,而这不是为了向那些神童们看齐,而是因为现在她喜欢学,高兴学,乐意学。
那种三岁就古诗词会背的比我还多,英文说的比我们学了十多年英语的人流利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也不会因为这样就认为自家孩子天赋比人家不如,事实是每个孩子学习能力都不差,唯一的孩子们最大的差别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的起点。想要成就三岁古诗词达人,英语小达人,其他外语好几门流利说那种,首先得父母德才(财)兼备啊。我们作为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熏陶孩子啊。好像扯远了,再拉回来。
有人说偏激的在网上发表言论你现在不打孩子,将来等着孩子打你吧。这种心态,我其实有点不理解的,别人不打孩子怎么就招惹你了呢?或者你见的熊孩子多了,所以才这样见不得小孩子不被打。但是我得说,越是被经常被打的孩子,以后才会反过来打人。因为大人用拳头和棍子教会了愤怒要这样表达,而这类孩子长大后通常也更容易暴躁,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很难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熊孩子们绝对不是家长用爱浇灌长大的,相反,恰恰是因为缺爱,所以千方百计的用一切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大人的在意,终结的方法是用爱和关怀,关照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并满足。然而一味的纵容并不是爱。
好吧,懒得写了,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