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前,父亲与我带着闺女踏春游玩。父亲找了个空闲,对我说“我把老房子卖了,卖了4万元”, “卖了?那么快呀,那么老的房子谁会买呢?” “这年头,有条件差的,你不知道而已”。“哦,这样呀”。我点头回应父亲,心里默然许久,半晌没有说话。卖了老房子,我心里像坠了块石头,沉沉的,情绪又不知从何说起。这是一家三口住了30多年的房子啊!才4万块钱。这段时间以来,父母都在为卖房的事操劳奔波,补证件,办手续,忙过户,不亦乐乎。
老房子始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企业的职工住房,一共4层,我家就住在4层,也就是顶层。老房子质量很好,面积不大,约50平米,30多年来为我们一家三口遮风挡雨,是幸福的港湾。爬上楼顶,放眼望去,几十道红砖排向远处,每两道间或一定距离,灰黑的水泥楼板盖在上面,给顶层加了层保护,解决了冬冷夏热和阴雨天渗漏的烦恼。隐约记得一家三口第一次看房情景,我年龄太小,只愿上到3层,便拼命向下坠身子,要父母抱。爸妈当时兴奋的很,边拽我我边鼓励说“小宝加油,就要到了”。最后是如何上到4楼?如何看房?具体情景我已经不记得了。
童年
如今,卖了他,心里或多或少有些不舍。童年趣事一一浮于眼前。老楼每一层有三户人家,楼上楼下十多个孩子。八十年代末期,物质仅够温饱,小孩子娱乐玩耍的地方不多。酷热的暑假里,楼外太热,楼内是我们的天堂。等大人们下午上班后,游戏“捉迷藏”便拉开了帷幕。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光着膀子,穿着裤衩,围成圈圈,手背在后,齐齐地向前张开小手,并哄哄地喊着“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输的,要闭着眼抓我们。赢的,要藏好不被抓。三楼和四楼之间的平台是我们的躲藏之所。那个平台,左右不大,上下够高,最外沿处焊接着一个大大的铁栅栏,隔出楼里楼外两个天地。输的孩子去三楼,背对着我们,开始数数,必须从一数到三十。游戏开始时,孩子们轰的一下,四处躲藏,三十声内藏好自己。第“三十声”落下,他转过身,闭着眼,双臂向前,脚探实一步走一步。此时,楼上楼下一片寂静,楼外烈日炙烤着大地,像晒下火一般,知了使劲地叫着。楼内所有孩子都盯着他,一动不动。他边上楼边竖起耳朵找动静,哪里发出了声响,便去哪儿抓,绝不放过任何机会。我们的藏身之所很随机,凡是抓不到的地方,都愿意躲藏。平台上竖起的铁栅栏是第一选择。我们一个个像蜘蛛侠一样,迅速攀爬到上面,身体尽量蜷起,停在不同角落。当然,抓人的孩子也经验丰富,常常先搜索那儿,他握住栅栏,在下面仔细听动静,若半天没有声响,便稍微摇晃一下。我们有时忍不住闹出动静或噗嗤笑出声,那他更信心满满,似一只壁虎,使劲向上攀爬,直至抓住我们。有时,一个孩子的行踪暴露后,敲打声、叫喊声、嬉笑声各种声音四处响起,故意扰乱“敌人”,整个现场一片热闹欢腾。
滚铁环、弹玻璃球、拍画片都是我童年的最常玩的游戏。想着想着,嘴角绽放出笑容。在物质不太发达的时代,一群80后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幸福快乐。
学习
老房子是我奋斗的地方。升入初一,欢乐的童年画上句号。刚入学那会,极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课程多,压力大,尤其是英语,老师上课说的还就真是外语,什么元音、辅音、语法?我像坐晕车,一点不懂,毫无头绪。第一学期结束时,全班倒数第五,隐约记得英语只考了20几分,满试卷的英语字母,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呀!父母的数落,老师的批评,深深刺激了我。新学期开学后,我发奋努力。初春的清晨,冷,天乌沉沉的黑,像一个沉睡中的孩子,没有白天的喧嚣和活跃。老房子的阳台点亮台灯一盏,我披着袄子,拿着粉笔,边写边记,一会功夫单词写满阳台,再擦去重来,一遍记不住,二遍,二遍记不住,三遍,直至单词牢记于心,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种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伴随我走过了整个学生时代,也让我迈进了优等生的行列,并顺利考进大学。成绩的背后,是坚持不懈,是辛勤付出。时至今日,我始终认为,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踏踏实实的学习是走向远方的唯一途径,优秀的成绩是努力和汗水换来的,不容半点掺假。前几日,一个校外教育培训的老师找到我,大肆鼓吹她的全脑开发课程,扬言30分钟内孩子能阅读完10万字的文章,只要孩子进行全脑开发,将来的文化课学习易如反掌。我嘴角抖动一下,做出微笑的样子,未出声,但内心反感至极。这种不实事求是,天方夜谭的夸大宣传,简直如神话故事般,自欺欺人。
当前
周末我在办公室看书,突然收到了老妈的微信“宝,你的书还要吗?不要的话,我都卖了呀!”看到短信后,我大吃一惊,说“妈,先别卖,我现场看下再决定”。赶紧驱车到老房子。40分钟后,我到了老房子。下车后,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在这儿生活了30多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有我的回忆,都承载着我浓浓的情感。陌生的是这些年,企业经营的惨淡,人口的搬迁,老房子已失去了人间的烟火味,12户人家仅剩2户,楼道挤满了杂物,厚厚的灰尘覆盖其上,家家户户门庭紧闭,四楼的铁栅栏锈迹斑斑,一切萧条残破。
进屋后,几摞高高累起的书,直直的立在我卧室中央,母亲坐在床边,父亲已出门寻找回收废旧品的。我开始一本本筛选,将中文专业的书如古代汉语、训诂学、民间文学等全部留下,其余的如英文、数学之类的打算全卖了。等了半晌,父亲终于回来,却单独一人。父亲说“从东到西,跑了个遍,没有见到一个收废旧品的,人真是越来越少呀”!大家发出淡淡的唏嘘声,仿佛不想打破这安静似的。看着门外,我又想起了儿时玩伴,他们早已不知方向去了哪里。有几个孩子学习是有天赋的,奈何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经营困难,职工收入窘迫,职工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草草念完初中,成绩无论好坏,赶紧接班进工厂,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岂曾料想企业经营越来越艰难,裁员的厄运终难逃脱。听父母说,我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好像也只有70多个学生了,下步面临着整合。
结尾
这几年,我市经济发展向东挺进、向南聚合。山南新区建设尤为迅速,兴建了大型体育馆所、中小学校、博物馆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也相继在那儿搬迁落户。住宅楼更是一幢赶着一幢,拔地而起,绿地、鲜花、湖泊成了山南的靓丽名片,宜居宜业的宣传吸引人们来此置业。再看看老房子附近,苔藓爬满了墙角,狭窄的路面凹陷不平,满是裂缝,碎砖破瓦四处堆放,几根狗尾草从中钻出,耷拉着脑袋。楼北边的泥土地,长年不见阳光,呈乌黑色,上面碎石野草,一派杂乱无章。几十年来,这儿没有物业,没有管理,人口外迁后,此地越发没有生气,没有精神。东部发展了,南部发展了,何时才能轮到老房子改换新颜呢?
离开之前,站在路边,我看看老房,又看看父母。内心深处有些沉重,几十年光阴似箭,他们都慢慢老去,父母满脸是皱纹,老房满身是陈旧。感恩父母始终重视我的教育,在那样一个时代,依然鼓励我上高中,考大学,才能有现在稳定的收入和职业,我人生的关键点在老房子里顺利迈过。现在,我们已举家东迁,我相信均衡发展的步伐会走向西部,走向老房。到那时,我们都挺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