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她笔下的时代,充满着上海旧日的风情。老上海昏暗灯光下的弄堂,有线电车叮叮响着绕过大街小巷,傍晚沿街叫卖的小贩,光影交错下旗袍摇曳的秀丽女子......她的笔下道尽了悲欢离合,也诉说着生命的繁华与苍凉。
张爱玲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她年少成名,被视为天才作家。和传统的低眉顺眼的女子不同,她有一句名言叫:“出名要趁早”,她是中国最早给自己的书当模特的作家;她性格孤僻高冷,不喜欢也不擅长和人来往;她对爱情着了魔,飞蛾扑火般地一往情深;她一生辗转漂泊,最终在美国独居的公寓里去世,死后很多天才被房东发现。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可能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晚清贵族家庭,爷爷是晚清重臣张佩纶,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她出生的年代正值清朝灭亡,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国外摩登的进步的思想传进来,另一方面总有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张爱玲的家族属于后一种,虽然没落,但还是要讲究体面排场,对于钱,家里每个人都算计地无比精细,家族成员间的关系看似很亲近但其实彼此很疏离,在她成长中得到的爱很少。这也造成了她的早熟和性格中的淡漠。
张爱玲的出身,为她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她笔下写了很多没落的贵族家庭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面临着新旧交替是怎样生活的。比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嫁入的姜家,这个家族在老太爷前朝做官时风光一时,新时代来了,他们由于不能做官失去了主要收入。子孙们没有谋生本领,沉迷享受,依旧逛窑子,抽鸦片,卖祖产卖田地,坐吃山空。
这都是张爱玲亲身的经历,她非常厌恶这些生活在旧时代里的父亲和继母,决心要从那个腐朽的环境里挣脱出来。当父亲拿不出供自己上学的钱,把她赶出家门的时候,她选择了投奔离婚出国留学的母亲。母亲给了她两个"很公允的选择”:要么花钱打扮自己,进入社交界然后嫁人;要么学习,把用来装点自己的钱拿来当学费。张爱玲选择了后者,并于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其实她当时已经被伦敦大学录取,因为学费高昂没有去)。
由于香港沦陷,张爱玲又回到了上海,这个她生命中的城市。她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渐渐有了些名气。命运已经向她拉开了帷幕,故事正在悄然上演着。和所有的文艺女青年爱上渣男的故事一样,张爱玲遇上了她此生的劫——胡兰成。
1943年,在汪伪政府工作的胡兰成在报纸上读到张爱玲的小说,惊叹“才女出世”,立刻去她家拜访。临走时,张爱玲出门送他,两人并肩行走,胡兰成突然附在她耳边说了一句:"你这样高,怎么可以。”张爱玲低下了头,那一瞬间,她爱上了他。
和所有的情事一样,相知相恋总是美好的。1944年在张爱玲的家中,二人结为夫妇,其实两人只写了一纸婚书:“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胡兰成结为夫妇。”上面还清了证婚人,张爱玲大学时代的好友炎樱。1944—1945年,是张爱玲才华的爆发期,她写下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传世佳作。
1945年,日本战败,胡兰成仓皇出逃,来到了武昌。可他实在太博爱太花心了,刚离开了张爱玲,就跟一个十几岁的护士好上了,后来又勾搭上了一个乡下的寡妇。他对张爱玲各种欺骗伤害,给她的身心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1946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寄去了三十万元钱和 一封信,信里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当无数个人骂她也是汉奸的时候,她坚持和他在一起;最终,她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她,其实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
经历了内战,解放后张爱玲先是去了香港,后来在美国定居。她一生颠沛流离,在美国过的并不是很好,做着助教的工作,过着清贫的生活。我在这里不想多讲这个曾被誉为天才的少女凄惨的晚年,只希望大家记住她年轻时的样子以及她笔下的时代。
张爱玲一向离群索居,她的一生充斥着孤独,可能有时她也会觉得些许寂寞。可这种孤独,从某种角度讲是孤独一种自由,一种独立,一种态度,背后支撑的是她的才华。她自己曾说过“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离不出这生命的苍凉。”也许在饱经世事,历尽沧桑之后才会有苍凉无奈之感,但这也为她的写作带来了灵感。过往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回忆,生命总是悲与欢交织着,繁华与苍凉交替上演,张爱玲如是,老上海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