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史铁生的《上帝的寓言》我读了一个月,终于读完了。
《上帝的寓言》是史铁生对生命思考的细腻记录,由亲情篇、地坛篇、随想篇等七个部分组成,共收录35篇随笔。它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见了生命的褶皱与底色,让我在他的文字里读懂了苦难的重量与活着的勇气。
最感人的还是《我的地坛》,他21岁开始双腿瘫痪、肾病缠身,史铁生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抛入命运的深渊。但面对苦难,他在书中写道:“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他没有将苦难视为不公的惩罚,而是看作生命的必然形态——就像地坛里的古柏,愈经风雨愈显苍劲。他笔下的苦难是上帝埋下的隐喻:当我们抱怨命运不公时,或许正是这份“特殊”,让生命有了超越庸常的深度和体验。就像他在轮椅上望向地坛的落叶,看见的不是凋零,而是“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苦难终会沉淀为生命的养分。
书中好多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史铁生思考“活下去、怎样活、活着的意义”等生命问题。他认为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重要的是活着的过程。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行动和思考赋予生命意义,比如他自己通过写作,将内心的痛苦与思考放进文字,找到了活着的价值。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史铁生对“生”与“死”的叩问,贯穿全书。他坦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却用数十年光阴书写“如何活”的命题。在他笔下,写作是“生命的宣泄与救赎”,是瘫痪身躯里跳动的灵魂对世界的回应。这种对活着的执着,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清醒认知后的选择——即便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永无止境,也要在重复中赋予过程意义。就像他描写地坛的四季:春之蓬勃、夏之炽烈、秋之苍凉、冬之静穆,无论哪一季,都有“不能错过”的理由。
书中最动人的篇章,藏在对母亲的追忆里。“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隐忍的母亲形象。史铁生在母亲离世后才懂得:“母亲走过的路,其实是在为我踩平一条通向希望的荆棘路。”亲情的温度,让苦难不再冰冷;而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则是他无形的信仰。他不依赖宗教救赎,却在自然与哲思中找到精神皈依——地坛的落日、古殿的檐角、草木的生长,都是他与世界对话的“上帝寓言”。这种信仰无关神明,而是对生命本真的热爱与臣服。
尽管经历诸多苦难,史铁生依然热爱生活。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地坛的四季、自然的美好,如“整个春天,直至夏天,都是生命力独享风流的季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斥着生的豪情”,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合上书卷,脑海中始终盘旋着地坛的画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却依然有“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完整的灵魂独白——原来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苦难,而是与苦难和解,在裂缝中种出花朵。正如他所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永不停歇的行走与思考。
读史铁生的文字,像是与一位在黑暗中坐了很久的人谈心。他不劝你“看开点”,却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当你学会与阴影共处,光明自会从心底生长。这或许就是《上帝的寓言》的终极启示:苦难从不是生命的诅咒,而是上帝馈赠的特殊语言——听懂它的人,终将在破碎中看见圆满,在荒芜中遇见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