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8年1月28日晚七点零六分
对我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刻。
那天刚好是武汉大雪的第二天,全城被来自远方的冷空气一口气冻住,我在长江的风里瑟瑟发抖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红毯上徐徐走来的朱茵。
其实我第一次认识朱茵,并不是在被奉为神作的《大话西游》,而是2002年,朱茵和吴奇隆一起演的《萧十一郎》,我至今还记得子电视剧的最开头,在萧十一郎深情的目光里,这个名叫沈璧君的天下第一美人翩跹而来,他们一见钟情了。(而十六年后的我跟十六年前一样,是一只可爱的单身狗。)
2002到2018之间的16年,我因为小学竞赛题一大半不会做,在考场上忍不住哭出来;初中老师说我考不上高中;而高中班主任拿着我六十分的卷子叹气,英语老师在高考的前几天还不忘把我拽到办公室背句子;大三三连考险挂两门;做实验拍EBSD,从去年的八月拍到今年一月,样品制了四五六七八个,没拍出来一张能看的。
十六年,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十六年前的我,想不到十六年后的我能见到亲眼见到曾经只能在电视里见到的明星,更想不到十六年后的我成为了怎样的我。
回望过去十六年,仿佛是穿越了重重“没想到”的迷宫。
小学做不出竞赛题哭鼻子的我,没想到拿到了三等奖。
初中说我考不上高中的班主任,没想到在中考后返校的那天主动对我说,“你这次考的不错咧。”
高中在无数次理科和英语倒数的噩梦里爬起来,竟然也考上了一个大学,还继续读研,算上了半个科研工作者。
不管怎么当时想不到,不管当时觉得学的这个多没用,学的多痛苦多绝望,可是,一晃眼之间,想不到我竟然都过来了,用到了,做到了。
过去的这一年里,想不到的事情大概是指数倍增长。
比如五年前高考前几天还被英语老师拎到办公室背英语的我,现在需要阅读文献,英文的,做汇报,英文的,跟外国教授交流,英文的。
比如三年前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面对艰涩的名词和公式,学的摸不着头脑的我,现在要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英文书籍,穿过重重的焓与熵,找到一句有用的,能解释现象的话。
比如从小到大上台就紧张的我,现在要习惯各种上台汇报、展示,要向一个陌生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带着飙升的肾上腺素和丢脸的恐惧假装无所畏惧的说下去。(有时候还是英文的。)
我天赋不高,学起来也钝钝的,开窍的时候有,但是实在是少之又少,还时常粗心大意,让老师叹气。一路走过来,也常常生出这东西学起来有什么用的烦躁。可随着年龄渐长,我忽然发现那些曾经让我觉得乏味的东西,会在某一个瞬间,迸发出奇异的光,让我忍不住惊叹“原来是这样!”。
在无数的“想不到”、“原来是这样”里,我开始感激当时耐心教我的父母和老师,更感激一路过来勉勉强强总算有点收获的自己。
蔡康永有句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十八岁的时候看到这句话,觉得鸡汤。
二十二岁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却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真的。
大概十八岁的我,还处于一种输入大于输出的状态。因为无知,即便错过风景,我也不自知。等到二十二岁,学过的东西一个个投入使用,才发现,有些捉襟见肘,但好过没有。有些不会,人生少了一些乐趣,需要投入时间以22岁的“高龄”去学习。
十六年前,学习与我而言,是一件不那么令人喜欢的事情。
十六年后,我终于明白,我做的每一件事,我主动去了解、去认知的每一个瞬间,让我离这世界的丰富更近一些,更说不定,会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谁知道,会不会未来有天你忽然也想感叹,“想不到当年我学的xx竟然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生命的乐趣不就在这些“不经意”“没想到”以及“原来是这样”里吗?
那天能见到朱茵,是因为一场名为“星月榜样”的颁奖盛典。因我个人的隐藏属性,依靠忠实粉丝身份(当然不是朱茵的忠实粉丝),侥幸弄到媒体证一张。
红毯是在知音号露天的甲板上,大雪的第二日,江边风大,更冷。
几个文艺界名流匆匆从红毯一晃而过,众人不过尔尔。当红小花或者小生走过,闪光灯便热烈些。
唯有朱茵,虽然最后一个出场,众人早就在长江的风里吹傻了,但在她出来的一瞬,整条船都疯了,一直冷静的保安叔叔都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举起手机一顿狂拍。
在疯狂按快门的空隙里我不由感慨,毕竟是经过岁月淘洗,有代表作和个人魅力的明星。
而时光,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