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
硅谷,科技的代名词,孕育了谷歌、Facebook、苹果等大公司,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硅谷?中国是否可能复制一个硅谷?
吴军博士的这本《硅谷之谜》或许能给你答案,也对一些常见的关于硅谷成功原因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比如对于“车库文化”的误解,早期一些介绍硅谷的文章都会提到“车库文化”,大意是一些辞职的员工(或尚未全职工作过的年轻人),为了节约办公成本,租下一户人家的车库作为办公室创业,最后获得了成功。这个说法很有误导性。除了苹果,其实很少有其他伟大的公司来源于车库。真正的秘诀是,是原来的公司(大学)里孕育着新公司。比如仙童派生了英特尔,斯坦福孕育了Google和思科。
本书从硅谷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硅谷,最后拔高到整个IT产业、整个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深入浅出,对于相关行业从业者和规划者学习硅谷有参考价值。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硅谷?作者从几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叛逆和宽容
叛逆能够成为硅谷的常态现象,一来是因为硅谷所在加州地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而法律保障对于叛逆文化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达成互相不挖角的君子协定。硅谷的风险投资家们也很鼓励不断地从现有公司中孕育新公司的情况,他们不仅为新公司提供资金,甚至帮助新公司从前公司挖人。
多元文化
旧金山湾区经历了四次殖民和移民,第一次是西班牙人发现旧金山湾区之后的殖民;第二次是淘金热带来的美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移民;第三次是二战后硅谷崛起时的大量移民;第四次则是互联网的大潮后大量的专业人士来到硅谷。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移民是硅谷的创业者,多元文化决定他们的产品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开发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同时也不断吸引着全球的精英。WhatsApp、Twitter等产品,即使团队很小,在产品设计之初也是面向全世界用户,这离不开公司的国际化意识,也得益于硅谷聚集了全球精英人才,多元文化导致了产品的全球化。
拒绝平庸
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商业成本导致只有少数利润足够高、发展足够快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硅谷的企业“被逼着”追求卓越,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才能留在硅谷。一味靠抄袭和仿制的公司只能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死亡,平庸的人才也只能离开硅谷。
宽容失败的文化
宽容失败对于创新有着重要意义。硅谷对于失败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失败发生之后对于失败者的宽容,而且在一开始就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用“试错法”来尝试新的东西,往往走通了其他人不敢走的路。除了对于创业态度宽容,硅谷的公司内部对项目失败也宽容。Google 一直坚持做社交,但是一直失败,直到Google+的出现(虽然这个产品也不是特别成功)。
工程师文化
无论是在公司团队内部还是在外部整个硅谷,工程师都很受尊敬,社会地位高,待遇也好。硅谷倡导动脑、动手、自己解决问题的DIY精神。在硅谷,工程师相较于产品经理数量更多,在Google或者是半导体公司中,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比例可能是1:20,甚至比1:100还低。团队中更多的工程师或者更多工程师背景的产品经理可以使产品需求更加合理。
不迷信权威
硅谷人表达不受所谓的专业约束。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不能看它是由谁说出来的,而是看它怎么得到的。硅谷招人、用人也不是单纯的看资历,更多的是工作能力和对公司的贡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可能比经验丰富却眼高手低的权威更有价值。不迷信权威还体现在敢于尝试过去权威们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权威往往会被既有经验限制了想象力,而那些革命性产品常常是外行颠覆专家的结果。
扁平化管理
硅谷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扁平式管理。公司汇报层级少,权力分散,上级对下级的人事权也有较多限制。扁平化管理的本质是契约精神,公司与个人相互吸引和认可,员工履行对于公司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为老板工作”,公司则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空间,并根据个人表现获取应得的利益。
世界的情怀
硅谷的公司能够很快就成为跨国公司并且不断地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这和它拥有一些具有世界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有关。Google无人驾驶汽车、Google气球(通过气球提供给全世界Wi-Fi)、Space X的太空梦想、Solar City利用太阳发电,这些项目短时间内都无法盈利,但是只有这种具有世界情怀的项目才有可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缔造伟大的公司。
写在最后
借用李开复老师的评语来说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科技产业的认识,尤其是对依然热衷于做规划、做设计的领导们,敲响了警钟”。当今社会一直在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领导们不断去硅谷学习,恨不得中国立马出现一个“硅谷”。其实我们不要复制一个硅谷,需要的是掌握硅谷成功的秘诀,借鉴它的优秀经验,这样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