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戎丧母,和峤丧父),两人都以孝顺著称。王戎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卧床不起,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晋武帝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的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元气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
【原文】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人物】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和识鉴著称。与阮籍、嵇康为竹林之游,是竹林七贤之一。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西晋武帝时因参与伐吴有功,进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升任司徒。王戎仰慕古人遽伯玉,看到天下将乱,于是“与时卷舒”,不理世事以求自保。八王之乱中一直随惠帝被众王劫持。张方劫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永兴二年(305),死于郏,年七十二,谥号“元”。
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袭父爵上蔡伯,为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赞叹他说:“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后任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为晋武帝所器重,曾参与灭吴谋议。因太子(即后来的晋惠帝)不聪明,劝谏武帝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惠帝时拜太子太傅。家富性吝,为世所讥,杜预称其有“钱癖”。后在任上病死,谥号“简”。
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世安,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司马昭之子。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 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咸熙二年(265),拜为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后,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命杜预、王濬灭吴”,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太熙元年(290)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刘仲雄:刘毅(?—285),字仲雄,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为人“方正亮直,介然不群,言不苟合,行不苟容”,官至司隶校尉、尚书仆射。正直敢言,曾指责武帝卖官鬻爵之非;为官清廉,“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反对九品中正制,指出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