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部台湾电影,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真实。可能因为太真实了,没办法在大陆播出,幸好在茆丁老师的推荐下,看到了这部笑泪涕下的男同片《谁先爱上他的》。
在上海接触到了不少的LGBT(性少数)人群,并不是说无锡没有,而是不同的社会氛围使这些人敢于袒露自己的空间是不同的。
和LGBT的接触,经历了从神秘到忐忑到坦然的过程,我想ta们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彼此小心翼翼地靠近,害怕因为语言习惯而不小心碰触到对方的脆弱处。我努力地从“怪物”、“掠奇”、“性病”、“娘娘腔”等这些词汇中剥开层层遮盖,想要去到眼前这个鲜活的人那里。
要不是茆丁老师,我可能和这个群体永远停留在渭河之界。茆丁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向我们呈现出作为性少数的成长历程,和作为一个“人”的魅力,不知道是因为自信才有了魅力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气质?不知道是作为普通人的艺术气质还是作为LGBT的特别之处造就了他的魅力?总之他让我对于这个之前陌生的群体有了更多的好感和想要了解的愿望,不是好奇,是作为人和人的交往。
中国人刚从“谈性色变”的惶恐中出来,又要面对和自己不同性经验的人,确实在想象层面都是困难的。我朋友坦言很难接受自己的亲人是同性恋,很多的案例也呈现了父母对于孩子性取向的焦虑和恐惧,就像这部影片中呈现的那样,宋正远的“不敢”是很多LGBT面临的压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所以如果有人说宋正远自私,为了免受压力之苦而制造了一段虚假的婚姻,让同妻刘三莲成为受害者;然后又是自私地想要活出自己而抛妻弃子。我想说我能理解他“自私”的心路历程——不想伤害谁,结果谁都伤害了。
但这一辈子,如果注定要保护谁,也注定会伤害谁,你选择先保护自己还是保护别人?你的生命最后为谁交代?这个问题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人不可避免地要在“好人”和“坏人”之间抉择,也不可避免地要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处理平衡或做出失衡的决定。
这部影片中有四个人物:儿子(宋呈希)、妈妈(刘三莲)、爸爸(宋正远)和爸爸的同性情人阿杰。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代入某个角色的附体感,但是这部电影让我同时代入四个角色,从每个角色进入都有很深的感受。
叛逆的儿子宋呈希,面对这样(有戏剧表演天分)的情绪化的妈妈,想要挣脱控制,不惜用跳楼威胁表明独立的立场,我体会到这个孩子的能量和自由意志早在妈妈之上,这时候会觉得妈妈是一个又傻又可怜的女人。
宋呈希对阿杰的情感,从“他是个坏人”到“他不是个坏人——吧”,再到帮他卖票,可以说,宋呈希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整合者,这种能力并不需要大人来教导。能让孩子成长的,不是教导,不是控制,而是情感的流淌。因为阿杰对宋正远的情感迁移到了宋呈希身上,当阿杰一再要求刘三莲把儿子接走,又总是收留不愿回家的宋呈希;当阿杰提到宋正远时候的深情,让宋呈希体验到真实,也许那种情感也曾经在他和父亲之间发生过,是真正相爱的人才有的,而他爸爸和妈妈之间肯定不曾有过。
刘三莲呢,看到她像泼妇一样追讨保险金的时候,看到他对待儿子粗暴又无力的时候,真是鄙夷之至。
但是当我看到她和宋正远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的情景,我被这个少女深深地触动了。
她也曾经风华正茂,曾经对生活充满憧憬,因为一个“特别好听的风铃”而被眼前儒雅的男士吸引。她也一直努力要把婚姻经营好,认真工作、认真做家务、认真带孩子,还要学习性技巧取悦老公,即使知道老公是同性恋,她也忍下委屈决意要守护这个家;即使老公搬出去“做自己”,她也要去看看老公过得好不好;即使她知道老公不仅把心给了别人,最后把钱也给了别人,她还是要努力为儿子争取点东西,这个女人每一步都没问题啊,她代表了千万个普通女子。
就像她说的:“我努力做个好太太、好妈妈,我丈夫变成同性恋,我儿子跑去跟敌人住,请问一下这是什么命?凭什么我要有这种命?是我做得不够,还是我不是一个好人?”
到底是命运捉弄还是自己做得不好呢?
遇到倒霉的事,我们总是想找个债主,因为我们不甘心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一败涂地。十几年的“美满婚姻”居然是一纸空文,简直是个笑话。
可怜的她问心理咨询师宋正远有没有爱过她,哪怕是一点点。因为如果有那么一点点,这十几年的婚姻就不是空的,现实就没那么残酷。
当我情感代入刘三莲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和命运抗争的无力感,所以要分裂出一个理性的好妈妈和一个感性的坏妈妈,所以看起来歇斯底里和情绪化。
刘三莲是善良的,她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不公,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委屈,不知道怎么应对儿子的独立自我。
再进入阿杰的角色,他的吊儿郎当背后也是无奈。回看年轻时的阿杰,多么有活力,他遇到真爱的时候是那么真实那么勇敢,他没有那么多顾虑,一开始就是为自己而活。
但是宋正远不是这么想的,宋正远为了不让大人伤心走了,阿杰的那种被剥离感是很痛苦的,“他离开的每一天都是一万年”。
但是阿杰没有抱怨,他远远地看着宋正远结婚,还想要上去递个打火机,他好善良。最后宋正远重病回到阿杰身边“做自己”,阿杰也全然地接纳了,倾力照顾他的最后时光,还不惜借高利贷救治爱人。
阿杰是一个深情而勇敢的人,守着自己的日子,爱情来的时候珍惜,爱情走的时候不怨。
看到他和宋正远弹吉他和“点餐”的镜头时,我泪流满面,是这种真实的爱让他有勇气面对任何迎面而来的困难。
至于宋正远,他的勇敢和阿杰不一样,阿杰是勇敢地做自己,而宋正远是勇敢地为别人活。也许这个勇敢看起来像软弱,但我很能感受他不想伤害别人的善良,尤其是不想伤害长辈,他可以委屈自己的情感,去理性地活,这世界大部分的人不都在这么活吗?
如果没有这场绝症,宋正远还会在演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的路上走下去。
人生的路,拐个弯也需要理由。
往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才会思考这辈子到底活了什么,到底想要什么,一生的影像会浮光掠影般飘过,留下的才是自己能带走的。
宋正远想带走的是真实的感受,这个只有阿杰能给他。
所以我一点都不觉得宋正远做错了什么,虽然结局是他确实伤害了一些人。我觉得宋正远的性情是最贴近我的,本我、超我,该选哪一个?想做好人,总是不能周全,那就做好善后吧,相信别人也有为自己命运负责的能力。
宋正远写给儿子的信,道出了他的真实。真实是美的,是善的,是有力量的,是可以引向“释然”的。
最后大家都释然了,包括阿杰的母亲,对唯一的同性恋儿子的接纳,成了大圆满的句号。“同性恋”本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本应被好好善待、被接纳和拥抱,它是自然的生命之花,只是你没见过,不代表它不好。既然见了,就让它待在自然界吧——这个原本属于它的土壤。
这是一部“做自己”的电影,电影上映没多久,2019年2月21日,中国台湾宣布同性婚姻将于5月24日起在台湾地区正式合法化。看到社会拥抱了它,我们感到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的LGBT可以做自己,也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去觉察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