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有个【21设计】,创建了中国情景设计法的概念,也是情感住宅设计开拓者,我非常喜欢,也通过这个公众号,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越来越忙碌,忙碌,却不麻木,我们渴望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向往自由,向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的旅行。
就好像每个人都唤醒了自己的天性,去思考和放大自己的存在。
而现在,90后,00后逐渐登上社会的舞台,他们比80后更加肆意,张扬,想要就要,勇敢而努力!
当这些勇敢的孩子,刷新着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认知的同时,我再一次肯定我的想法:每个人,都是TA生活的设计师。
其实我挺不会写自己专业的文章的,就像我习惯使用的软件,你如果问我快捷键,我肯定一脸懵,我的手指在这里,比我记忆更靠谱。
同样的,对于做了十几年的工作,我会纠正我每一次的不足,却不擅长去讨论它,而更倾向去思考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我看来,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遍地充斥着干货,作为新人,只要你一丝不苟照着这些攻略去做事,基本不会出太多的差错,哪怕你对这行一窍不通,真正做起来,你跟专业的也不会差太多。
我更热衷去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厨房一定要吊顶?
为什么厨房又一定需要门?墙面一定要贴瓷砖?
这里我用的不顺手,哪里设计出了错?人体工程学告诉我们的,一定对吗?
会不会因为偷懒,而统一了标准呢?比如中厨里,灶台和水槽台面的高度居然是一样的?再比如,我1.5米,你1.8米,操作台的高度居然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一定要用大理石当过门石?朋友用了花砖当过门石,结果美得不行!
我把自己家的书柜设计成中式,结果少放了一倍的书——我以为书柜的样子很重要,实际上书柜里的书,才是主角。现在不得不想办法增加一排书柜来放书!
灯光设计在房子里的比重占据整体效果的50%!我目前盯着自家的灯具,即将来一场大改动!因为我需要凸出的美的地方,在一片和平的灯光里根本凸现不出来!
我根据书籍的经验去做设计,真正把自己放入生活场景,却分分钟都能够挑出一堆毛病来,天天上演“找碴”游戏。
我作为专业人士都这样,如果不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思考,其他人用起来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一个空间里,每个使用者,都有权利表达他们的想法。
包括孩子。
我们并不喜欢看电视,也担心电视机放在家里,老人管不住孩子看电视,索性取消了客厅的电视,因此,也没有准备沙发,除了放了一组中式茶桌,其余的,就成为了让孩子玩耍的乐园:整个空空的客厅,可以骑着车子整个房子转来转去!还可以搭建帐篷,玩过家家。——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人生某一个阶段的重点。
我喜欢把房子看成一个容器,装进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岁月,我们的喜怒哀乐。
多年前开始阅读建筑类书籍的时候,就非常痴迷于建筑史:正是由于建筑的变迁,同时见证了我们人类的变迁,文学,建筑,都是我们人类创造的历史。
古罗马宫廷建筑师维特鲁威所撰写建筑书《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直到20世纪初,《建筑十书》还被建筑界奉为圭臬。
维特鲁威说:最和谐的比例存在于人体,人体是最美的,因此建筑应该仿照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他根据男女人体的比例,阐明了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维特鲁威对建筑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等,并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式的死守规则。
我着迷于其中描写的人类生活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更高的需求,引发的对住宅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完善,整个城市的建设,即使到今天,都非常有参考价值!
纵观古人,对自己的生活一丝不苟,满怀热情,所以,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空间,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美的追求,包容的追求。
而美,也不应该拘泥于他人的标准,而更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和放弃,以让它更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