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看了彭凯平教授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内容分两块:厚德载物篇,什么是积极的心理品质?自强不息篇,如何塑造积极的心理品格。彭教授讲到为什么感觉积极那么难,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有负面偏差。我们会选择关注坏事而不视好事,忽视坏事的后果比忽视好事更严重,更不可逆。《坏比好厉害》这本书当中讲到负面信息加工优势,1,坏信息比好信息好印象更容易形成2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更大。3、坏言行比好言行更影响关系。丹尼尔卡尼曼心理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负面偏差,价值方程不对称。积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怎么办?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第一,培养复原力,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第二,培养抗逆力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第三,培养创伤后成长,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应对心理挑战的新思路白熊效应的启示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于丹尼尔.魏伯纳的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用积极心理来转移、替代和升华反而更有效。如何塑造孩子们的产生积极的心理习惯,需要大脑奖励回路的形成。产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前提条件,不能有消极情绪的活动,要有快乐的神经递质,要有积极的意义感。学会情绪调节的8种方法,平稳呼吸、闻香、抚摸身体、抬头挺胸、运动行动、利他、倾诉、写作、感恩、自我慈悲。
进入县城的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自身面对的困境以及问题,但好像忽视了自己的资源和优势。那些困境和问题像巨大的泥潭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今天听了彭教授的讲座,我突然觉得我的心理视框可能出现了偏差。当然,这也是人的本性,更关注坏消息。而我的性格,也许也加强了这种效果。
上次无意中听到以前的同事谈到原来的学校情况,我现在想想,如果我真的还是待在那所学校,就一定是幸福和开心的吗?其实也不一定,虽然学校没变,但是学校的人事变动还是挺大的,整体的氛围可能也有所改变。变是根古不变的定律。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变化时时刻刻进行。
当然,我现在所在的学校规模更大,学生人数和老师人数都更多,要面对的人际关系也更加的复杂。要面对的挑战也更加的严峻,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如果继续待在原来的学校,也许我没有机会向姜老师学习书法,也没有机会练习瑜伽,也可能没有机会参加景德镇市名师大讲堂,我也不不可能参加昨天的喜悦曼陀罗心理沙龙。一天24小时,有白天也有黑夜,一枚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那么我从乡村中学进入县城中学。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只是要看我自己更愿意把视线聚焦到哪里。如果我想要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下去,那么我要选择去看到更多积极的一面,或者哪怕是表面看起来消极的事情,它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积极的因素或者是积极的可能。
在县城,我看到了很多傲慢、鄙夷、冷漠,但我也看到了很多温暖、关怀、帮助。
今天看到潘文娟老师发的一张图表,上面写着缺点背后的优点,我觉得很有治愈的作用,比如说内向也意味着谨慎,害羞意味着感受力强,优柔寡断意味着追求完美、谨慎考虑周全,逃避意味着自我保护。自卑意味着低调、有潜力。痛苦的经历也是自我成长的机会,挑剔,有辨别力,有判断,有判断力。追星意味着找到另一种快乐、榜样的力量,不自信意味着清晰的自我认识。不回应--做自己。懒惰邋遢--享受当下,放下自我。爱生气--直观表达,情绪界限感强。一个人有的是优点和机会点,而不是缺点。学会转念,想好的,说好的,做好的,虽然有时候缺点多的像星星,优点少胡的像太可太阳一出现,星星都不见了。
我觉得这张图确实能给人很多启示。刚才说的这些缺点。都有,但是我可能需要做的是,这是机会点,比如内向、害羞、挑剔。逃避、自卑等等,也许这些也有潜在的优势。
彭教授也讲到自我慈悲,而我可能是缺少自我慈悲的人。我也和其他的生命一样。也是母亲怀胎十月甚至是非常艰难的把我生下来的,我能够活到现在这样的年龄,也经历过很多的风浪。甚至也不止一次体验过濒死感。那么,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之后。还有什么值得计较?平常看到一棵小草,一朵小花都有无限感慨的人,为什么对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显得那样的粗暴、冷漠?不苛求、不挑剔、不内耗、不批评。去全然的接纳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去发现她的闪光点。去感受她的喜悦。
回想当初学习书法练习《倪宽赞》的学员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学了三期并还在练习书法的人吧。练习瑜伽大概14个月,没有特殊情况,我也是坚持练习,不止一个老师也不止一个学员都说我体型和气质变化很大。上次曹老师也说我的精气神很好。我好像是那个常常忘记了别人肯定的人。我也是那个常常忘记肯定自己的人。
积极是一个动词,从现在开始,自我慈悲,爱惜自己,无条件,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