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王绩辞官隐居东皋时所作。唐贞观初年,因患有疾,辞官归隐于东皋,自号“东皋子”。性情简傲,嗜酒,能饮五斗,作《五斗先生传》,遂称为“五斗先生”。但是就是这样性情简傲的诗人,内心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洒脱、真性情?从《野望》中,似乎也不尽然。这首五言律诗寥寥八句,景中有情,简淡地抒写出了诗人心绪幽微的变化和归宿。
诗歌首联以“望”笼络全诗,点明时间:“薄暮”;地点:东皋;心情:“徙倚欲何依”。从“徙倚”可以想象诗人内心的彷徨、不平静吧。诗人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呼啸”,内心却感同身受着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歌开篇读来,就描绘出这样的景:夕阳晕染了整个天空,诗人在东皋之上,举目远望,一种难以形容、莫名的孤独、迷茫的愁绪用在心头,纠结着,徘徊着。简简单单的描述,却给诗首先披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诗的颔联呈现的是诗人远望所见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勾勒出宏观的、静态之景。至于这样的景会传递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要看诗中意象或意象群落所营造出来的色彩特征。诗中树、山,与“秋色”“落晖”融合在一起的景色,不乏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但是在“落晖”的晕染之下,树与山似乎多了一种红黄交错的暖色调,带给人一种温柔、静美、大气之感。身临其境的诗人,看到眼前这样的景色,似乎可以暂时平复内心的孤寂、彷徨。
诗的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描写暮色降临,牧人驱赶牲畜归圈,猎人收获一天满满的猎物返回的情景。这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场景,自在、悠闲!或许诗人看到他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回家时的喜悦心情。可是,在诗人眼里:“喜悦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恰恰是的牧人和猎人们的“满载而归”,反而更加深了诗人“徙倚欲何依”、“无所归”的彷徨孤寂与落寞之情。(这种写法,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也用到过。眼前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和美之景,反而更加深了断肠人漂泊无依的孤苦。)如果说,远望的自然景色可以暂时拂去诗人内心的愁思,当看到人们的“有所归”时,内心更加忧郁了。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与他们,互不相识,相顾无言,没有被猎人们收获的喜悦感染,而只能望着他们渐渐归去的身影,放声吟唱着《采薇》,宣泄着自己的愁绪。“怀”,有胸怀之意,也有心绪,思绪之意。一个“怀采薇”,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有着诸多的思绪在里面。他的三仕三隐,并不全然是心之所向,而是有着内心的不甘、不平、不容,不满,因而或许也会有对不得志的失望、无奈,对眼前的落寞、孤寂和对未来的迷茫、彷徨。一个“怀采薇”,恰恰是这些愁思郁积之下让自己在伯夷叔齐那里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
诗人王绩对陶渊明有着崇拜之情。他与陶渊明一样,性嗜酒,性情旷达,曾自传《五斗先生传》,也想如陶渊明一样“登东皋以呼啸”。只是,在同样的地点,他与陶渊明近相似又相离。诗人似乎缺少了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淡泊,也缺少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自在洒脱。
在这首《野望》里,诗人那复杂忧郁的愁绪是层层加深的;诗人的“长歌怀采薇”,不全然是心之所向,更多的是在先贤那里去寻求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