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美往往在于它的无法抵达,而一旦置身于“彼”,就难免会感到一种茫然的无所适从。很少有人能固守一种遵从自己生命感觉的生存图式,除非你选择生活在别处。
他站在梯子的中央,就这样站着,一步也没有挪动。他久久地注视着眼前繁华的纽约街市尖尖的屋顶,迷雾笼罩着,这迷雾,来自他眼中。然后他突然摘下帽子,将它抛入水中,抛开了所有的迷雾——他重新走上了甲板。就在这一刻,我想起了很多。千百条道路对每个人来说,其本质上可供选择的却只有一条,无数多的可能性将行者的视野撕裂,将行者的脚步牢牢缠住,使他的脚步变得沉重起来,这时候,选择便变得意味深长了。
他选择了回到船上。他就是1900。
老丹尼在三等舱的钢琴架上发现了他,并取名叫1900,从此,1900便不再只是一个时间,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或许关于一个孩子的共有的特征都太不值得一提,但令我久久难以忘记的是,8岁的1900躺在吊篮里,外面疯狂的波涛涤荡着弗吉尼亚号航船,1900躺在吊篮里就像被海水涤荡一样。这个时候,弗吉尼亚号也就成了一个大的摇篮,那么陆地呢?是一个大得难以摇动的摇篮吗?也就是在这个晚上,老丹尼受了重伤,三天后便辞世了。在第一次目睹生离死别的时候,1900突然听见远处飘来美妙的声音,然后有人告诉他,这是音乐。从此,他就注定要和音乐相守终生。
很难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能一辈子都在像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上生活,而从来没有踏上陆地一步。但1900做到了,并不是因为他厌恶陆地,而恰恰是因为他对陆地的向往:1900每天都穿行于大陆的每个地方:纽约,伦敦,新奥尔良……但不是用双脚,而是用音乐,用思想。他想像的翅膀飞越茫茫的大海,飞到农田,飞到每一条街道,看到每一个人,然后向他们问声:“嘿,最近过得怎么样?”……1900太善于解剖人性,然后再给每一个人配一曲适合他的音乐,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音乐,而这种音乐,也唯有1900才能发现,才能懂。
只有音乐才是他与这个世界最直接最敏锐的沟通途径,他的音乐,从不墨守成规,“让规矩都滚蛋!”8岁的1900说。他的音乐,随性而来,让所有不论是带何种目的何种心情而来的人听了都为之陶醉,他这是在弹奏生命,也是用生命在弹奏。所以当爵士的始祖向他发出挑战的时候,我坚信1900一定会赢,因为音乐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巧,也已经是他的粮食,他的血液,他的灵魂——音乐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1900丝毫没有竞争意识,他一直都是用一种好奇和学习的眼光来看待对手的,他甚至会为对方的音乐而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一直觉得,1900最后用全部生命的力量弹奏的一曲,是为了固守他的音乐而已,他的眼里没有也不会有竞争。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当中最精彩最经典的部分无非这三幕:一是1900和爵士始祖的那个精彩对峙;一是在为1900录制唱片的时候1900和女孩隔着窗子的邂逅;一是1900临终前和朋友迈克斯的对话。我不以为然。何谓“经典”?在这部影片中,经典应该是最能表达影片主旨、最能反映社会本质、最能提示主人公命运的那一幕。显然,斗琴那一幕只能说是反映了1900内心的单纯和善良,以及他对音乐,对生命的理解,而影片的主旨显然不仅在于此。有人说,1900之所以到后来有踏上陆地的冲动,全在于那个女孩,是爱情让1900想到陆地上去看一看。其实不然,那次录制唱片的时候,女孩刚好经过,1900也刚好看到了她,两人四目相对。我相信,那一刻,1900是被女孩朴素的美所打动了,1900在她朴素的气质里似乎看见了他向往已久的大陆,似乎蒙胧地听见了大海的声音,是这东西在吸引他。十多年前,一个中年乘客用手风琴与他合奏过,并告诉他,生命是无限的,生命是重大的,因为他听见了海的声音。这位中年,就是女孩的父亲。在女孩身上,1900似乎听见了海的声音,但又始终难以企及。爱情?或许有吧?但至少在那一刻没有。说实在的,爱情(我们姑且把它视作爱情罢)只是一个无疾而终的小插曲,但正是这个小插曲,让1900对大陆的向往达到了极致,致使他终于鼓起勇气想要到陆地上去。应该说,女孩是1900作出决定的催化剂和导火线,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可以成为经典呢?影片的主题在爱情?社会的本质是什么?而1900临终前和迈克斯的对话虽然精彩,却是对前面的一种挑明,如果一定要给这部影片找一个瑕疵的话,就是这里写得太明了了,不过要是不这样写,也就难以安排他的退了。
既然以上这些都不算经典,那影片的经典之处在哪呢?这个在我文章的开头已经描述过了,就是1900一动不动地站在梯子的中央,久久地注视着眼前繁华的纽约街市尖尖的屋顶,然后突然摘下帽子,把它抛向水中,径直回到甲板上去。这一刻,一切矛盾都悬置起来,浮现出来,对大陆的向往,在他将要踏上陆地的时候一下子崩溃了,真正到了陆地上,他会感到不知所措,会感到无所适从。“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这个时候,1900面临一个选择——到陆地上去,或者重新回到甲板上。看着他径直向甲板走去,我暗自为他鼓掌,可是这掌声很疼痛,因为我知道,一旦他选择了甲板,就等于选择了孤独。海明威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从这点上说,音乐和写作是一样的,我可以想像,1900上岸后一定会大红大紫,会有很多人请他弹奏,听他的音乐会,但那个时候,1900就再也不是1900,他的音乐就再也不属于他自己,就因这一点,我为1900没有下船感到欣慰,并为之感动。
对于大陆来说,1900是不存在的,(他没有出生纸,况且他也从来没有踏陆地一步)而对于1900来说,大陆也终于成了一种遥远的亲切而又可怕的幻想。“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来看,1900对陆地矛盾的情感——既向往又逃避——是20世纪生活的原状,他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老丹尼收养,这也是颇有戏剧性的一点,在很大一种程度上,1900是20世纪上半叶人们的一个缩影。他们向往和平,向往美好的生活,但现实如此残酷,有些人被这种残酷所腐蚀,所吞没,还有一些人却只能生活在对生活的梦幻里。20世纪是充满悖论的100年,1900在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一直向往大陆,希望在陆地上能找到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找到一种安全感,在陆地上听听海的声音,可是每次他都不敢去触摸,并不是因为他胆小,而是生活太残酷。或许对于1900来说,这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他选择了一生都生活在弗吉尼亚号这个“摇篮”里,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才能用音乐把自己拥抱成另一个人。
“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去选择其中的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式死去?”是啊,很少有人能够选择自己死亡的方式,一切都在不确定中,不确定是恐惧的根源,能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死亡方式,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有人说,1900太过封闭,不敢面对现实。的确,但我认为,像1900一样能够选择并固守一种属于自己的生存图式,也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不过我们不要忘了,整个故事都是由迈克斯讲述的。影片采用了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让整个故事穿插自如。其实,我在这里要讲的是影片多了一个叙述者,就给影片多了一重思想,迈克斯也是一个“读者”,这样,我们就在接受两份力量,迈克斯和我们一起解读1900,同时,我们也在解读他。两重角度,多重内涵。1900说:“只要一个人还有故事,还有一个可供倾诉的人,那么生活就还没有完蛋。”我们总习惯于把死亡理解得太过悲哀,所以很多人觉得《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是部悲剧,因为主人公死了。但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了,因为1900没有丢失自己的音乐,他遵从自己的生命感觉,一直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种生存图式,就从这点来说,影片还是喜剧性的。对于迈克斯来说,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故事,而且还要带着这个故事生活下去,不知道对他来说是沉重还是释然……不过,一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也就足矣!
最后,1900还是出现了。从结构上说,这一点做得很成功,导演让他自己出来选择死亡的方式,他出来,只是为了死亡……这也正应和了前面在下与不下船的选择上。而也惟有让1900自己出来,影片才算有了结局。迈克斯拿回了自己的小号,这是一个见证,这个小号太沉重,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就像迈克斯一样。我知道,迈克斯和我一样,会时常回味这个故事,会时常想起一个无法离开声音的人,对于大陆来说,他是不存在的,但却活在好多人心中。我会记得,1900在临终前抬起双手,在空中空弹一曲,淡然。我也只能用我的这样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什么时候,你又一次听见了自己的声音,就等于又活了一次,或者说找到了死亡的归宿。”我相信,1900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