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金边的破抹布,久闻有人吐槽青岛是“镶金边的破抹布”,百思不得其解。
老公退休以后,2017年来到胶南定居后,经常有机会去青岛,渐渐悟出一点点味道来:青岛自然景观的美、还有诸多的名牌企业,就是那“金边”吧!
去青岛玩,自然景观固然美,吃饭是个老大难,“劈柴院”美食街名不副实,都是外地人在经营,没有青岛当地特色,还贵的要死。自从出了“大虾事件”谁还敢去饭点吃饭?小吃店,也贵的很。每次去,带个面包,带点水,有时实在是饿了,去很小的店吃个蒸包也很贵。一般认为海滨城市,一定能吃到特色海鲜,在青岛,我是不指望了。我跟儿子去了一次啤酒节,我儿子说啤酒节是专坑外地人的,一盘普通的煮花生米也贵的很。每年在电视上看到啤酒节开幕,热热闹闹,请很多明星大腕,这个钱都得摊到摊位费里吧,不然东西怎么那么贵呢?看看美景还可以,美食就别指望了。
再说说就业吧,我老公2001年下岗了(当时45了),在网上找了好几家青岛的企业去应聘,每月给2000元,太少了。我老公去了塘沽应聘,进了央企,现在退休工资每月6000多。我儿子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是会计,开始在青岛上班,每月三千元,后来跳槽去了南方,年薪十几万,这还是好几年以前的收入。我好几年没见过我儿子同学的妈妈了,也许她去女儿那里住了吧。我二舅在青岛,他的女儿女婿很早就双双下岗了,比我老公下岗还早。
再说说人吧,本来我姥姥家是胶州的,我二舅上技校,分配到了青岛,就是青岛人了。现在在五四广场那里住。我二舅在青岛锯木厂当修理工,我二舅说他厂里处理木头,我妈妈就给他钱,让他给买点,木头也没影子,钱也没还。我二舅退休了,领着全家回胶州,在亲戚办的学校开饭店,免费给了我二舅一个地方,后来打的不可开交,成了仇人,我妈妈说是我二舅的错。有一年五一,我、我老公、我儿子,去我二舅家,我老公刚电大毕业,进了科室,收入高了。说,不拿东西了,到青岛现买。去了住下的第二天,我说上街买东西,我舅妈非要跟着,她领着我去了台湾人开的商店,指着一个文胸、一个裤衩,说看上了,意思是让我付款,我说太贵了,没付,两件500多,真的太贵了。我感觉他们狮子大开口,无心再住,就匆匆忙忙的走了,没给他们买东西。其实也没在家吃,也就是省了住宿费而已,上街都是我们掏饭钱。我们人刚到家,我妈妈就说,我舅舅打电话说,我们偷了他家的钱。后来我妈妈说,我二舅打电话给她,承认了错误。不是说自己想错了,我们没拿。说自己污蔑我们这件事情做错了,我听了这个事情,好几年没回我妈妈家。直到我爸爸去世,我妈妈用人了,我才回妈妈家。我想,你过了好几年,才告诉我这件事情,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既然你顾及你弟弟的面子,觉得跟他更近乎,你老了你弟弟能管你吗?我二舅家的女儿下岗了,经常去我妈妈家吃住好几个月,当然了,姑姑疼侄女也是应该的。
在胶南的淄博老乡,说她的小区的路不好,打电话给12345,我想,快拉倒吧,都是糊弄人的,青岛的12345还有人信,大虾事件说,青岛政务一塌糊涂,出了大虾事件,互相推诿,不办正事,凭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每次去青岛路过青岛市政府,都会看到很多人聚集在信访办(在青岛市政府旁边),跟赶大集一样。还有一次一帮渔民和一个女人,捧着丈夫的遗像,哭天喊地,信访办的人无动于衷。很多好心人说,去市委门口哭去,那里才管用,信访办不办事。嗨!青岛如此没有安全感,人文、政务,就是那“破抹布”吧.............“青岛大虾”已经成了青岛的一张名片,作为青岛黄岛人,为这张名片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