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模‖止损模式 RSI参数周期边缘 价格差价厚度 核算挥霍程度

2025-9-5  周五  天气  晴

止损模式:不等回踩以寸头为生、价格边缘决定价格差价厚度、 核算挥霍程度积累资金曲线上升量。

一、不等回踩

(一)重仓不等回踩。

1.以寸头为生。按照性比价,以寸头为生,设置止损止盈条件单。

2.利润厚度。价格边缘决定利润厚度,按照三周期级别共振,周线高位边缘为界,高位不切入。

3.切入位置。低位上冲低吸高抛创新高价格,低位上以0轴起爆点,切入低吸点 。

(二)轻仓等回踩。不踩均线,只踩涨跌幅。以1分钟、5分钟小周期涨跌幅作为起爆点的位置,切入交易。

二、价格边缘

(一)均线的波段始末端的价格边缘。

1.大三周期波段。三周期周、日、60分钟图的信号共振,以周线定趋势方向,以60分钟图开盘前跌幅为寸头,作为波段始端;以周线价格边缘为波段末端,以日线为持有趋势,确定大三周期波段的寸头厚度。 

2.小三周期波段。小三周期60分钟、15分钟、5分钟或15分钟、5分钟、1分钟图(两个波段)的信号共振,小波段的始端为5分钟或1分钟;末端为60分钟或15分钟,价格边缘以末端周期的开盘前涨跌幅,确定小波段的寸头厚度。

(二)RSI参数周期趋势共振。

1.RSI参数含义。①RSI参数评估。RSI参数评估多空力量的强弱程度(期间内价格上涨幅度占区间期间内总幅度的程度),RSI是期间内上涨和下跌幅度之和的比率,期间内股价上涨总幅度占股价变化总幅度平均值的百分比。期间涨幅大,向上的力量较大,股价上涨,指标上升。期间涨幅小,向上的力量较小,股价下跌,指标下降。②计算式:N日RSI =A/(A+B)×100,其中A=N日内收盘涨幅之和,B=N日内收盘跌幅之和(取绝对值)。

2.RSI参数三周期。RSI参数大,适合捕捉短期波段边缘(末端),判断市场整体方向。RSI参数中,适合捕捉短期波段中段,判断市场中期趋势。RSI参数小,适合捕捉短期波段始端,判断短期市场波动。

3.RSI确定利润厚度。利润厚度由前4天的上涨幅之和,决定基本涨幅的价格边缘。

4.选择强势股。根据期间价格涨幅的强弱,RSI参数趋势共振方向,按择强汰弱准则,选择出强势股。缺点是无法回避反应较慢的缺点,在设置切入或退出时,需要设置提前量。

三、核算利润厚度

(一)留足利润

1.留足空间。BOLL要有空间,周线下跌,日线、分钟图上涨,止盈空间不超过前1-2天的价格边缘。选择标的,均线、指标参数共振,大周期级别K线、指标参数高位不参与,防止没有充足的上涨空间。

2.提前量。切入点、起爆点要留足提前量,防止急速下跌,止损巨大。

(二)核算价格差价。利润的核心在于几块、几个百分点,积少成多,小资金的目标是保住成本。涨停跌停是10%或者20%,价格差价是几块或几十块,利润按涨停跌停率核算,赚零点几、几个点。

(三)平衡盈亏点数。资金曲线管理几个点的积累,赚几个点涨的总和,亏平几个点的总和。在零和游戏的概率中,积少成多,财富管理的第一性原理是积累,而非挥霍。

四、价格差价管理

(一)金融交易中的价差管理

1.合约选择与价差分析。选择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期货合约(如同一品种不同到期月份、相关品种),通过历史数据研究价差波动规律,结合基本面因素(如供求关系、政策变化)判断当前价差合理性。

2.交易方向与仓位管理。牛市价差:预期价差扩大时,买入低价合约并卖出高价合约。熊市价差:预期价差缩小时,反向操作。需根据市场动态逐步调整仓位,设置止损止盈点以控制风险。

3.对冲与套利。利用对冲工具(如反向头寸)锁定利润或减少损失,或通过跨市场套利利用价格差异直接获利。

(二)商业场景中的差价处理

1.价格调整法。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可适当提高产品售价;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降时,可降价促销。需注意提价可能影响市场需求。

2.成本控制法。通过优化供应链(如谈判采购合同)、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总成本,从而弥补差价。例如某企业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

3.促销策略。采用打折、满减等促销活动刺激消费,缓解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

4.差异化定价。根据地域、时间等因素制定不同价格策略,例如节假日促销或会员折扣。

(三)股票价格差价管理

需结合技术分析与风险管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交易策略。日内差价:利用股价日内波动,通过快速买卖获取差价。需结合技术指标(如MACD、KDJ)判断买卖信号,并关注成交量变化。波段差价:根据股价长期走势,在波段低点买入、高点卖出。需结合基本面分析(如公司财报、行业动态)与市场情绪。

消息面套利:利用市场突发消息(如业绩公告、政策变动)进行买卖操作。需提前布局,在消息公布前后快速交易。

2.风险管理。止损止盈:设定合理价格区间,避免亏损扩大或错过最佳卖出时机。资金分配:建议单次交易使用总资金的5%-10%,分散投资降低单一股票风险。多元化组合:通过不同行业、板块的股票平衡风险。

3.工具应用。限价单:预设买卖价格,避免市场波动影响成交价。 算法交易:预设规则自动执行交易,快速响应价格差异。

4.需注意:差价交易需持续关注市场动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策略。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可能引发价格剧烈波动,需及时调整策略。

五、核算挥霍程度

挥霍是指无节制、过度地花费或消耗财富、金钱、时间等资源的行为。挥霍通常指的是不理智地、无节制地花费或消耗。这种行为涉及多个方面,如金钱、时间、精力等,当个人没有合理地规划和使用这些资源,而是过度地、随意地消耗时,就可以被形容为挥霍。

(一)挥霍程度

1.市场交易的挥霍程度。主要表现为过度交易、频繁操作、滥用杠杆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和对风险的忽视。

①过度交易。表现为每日高频买卖、追逐消息热点、频繁进出市场。这种行为不仅增加手续费成本,还可能扰乱原有投资计划,导致收益被交易成本吞噬。

②杠杆滥用。使用5倍以上杠杆交易或挪用生活资金补仓,试图放大收益。高杠杆会放大市场波动的影响,70%以上的50倍杠杆交易者在24小时内爆仓。

③追涨杀跌。在股价上涨时急于买入,下跌时恐慌性抛售。这种行为常导致买入在高位、卖出在低位,最终造成亏损。

④忽视基本面。忽视财务报表分析、行业趋势等基本面研究,仅凭消息或情绪决策。这种做法容易陷入“追消息”陷阱,导致追高或割肉。

⑤机械跟风。盲目跟随市场热点或小道消息,忽视自身分析判断。这种行为常使投资者陷入市场泡沫,最终遭受损失。

⑥忽视止损。拒绝设置止损点或频繁调整止损规则,导致亏损持续扩大。数据显示,单笔损失超过3%未及时止损的账户,后续反弹概率仅15%。

2.工作生活的挥霍程度。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费和过度娱乐,导致工作生活失衡。

①过度消费。频繁购买奢侈品(如最新款包袋、手表),甚至通过借贷维持消费,这类行为常与自尊补偿、社交焦虑等心理需求相关。

②高端餐饮与娱乐。长期选择人均千元以上的米其林餐厅消费,将饮食异化为社交货币,并形成"打卡式消费"模式。

③职场挥霍。工作时间频繁进行高尔夫、SPA等休闲活动,影响职业发展,常见于继承型财富群体。

④心理失衡。因过度消费或娱乐导致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引发躯体疾病(如失眠、胃痛)。

(二)核算挥霍程度

1.市场交易中,核算的综合考量因子:

①成交量。高成交量直接反映市场交易热度,可通过日、周、月成交量分析短期及长期趋势。例如,某股票成交量连续多日高位运行,可能预示市场关注度提升。

②波动率。价格剧烈波动通常伴随高交易活跃度。历史波动率和隐含波动率能衡量市场风险水平,高波动率常与交易量同步增长。

③市场深度。买卖订单数量及价格层次体现流动性,深度市场意味着大量订单等待成交,流动性较好。

④交易频率。单位时间内交易次数反映市场活跃程度。例如,高频交易可能暗示短期投机行为或市场热点变化。

⑤市场参与度。不同类型投资者(机构、散户、外资)的参与比例影响整体活跃度。机构介入通常伴随更大成交量。

⑥实际应用建议。动态监测:定期分析上述指标变化,结合新闻事件(如政策发布、财报披露)判断短期波动原因。技术工具:使用RSI、MA等指标辅助判断市场情绪与交易趋势。风险控制:高波动率伴随高风险,需结合持仓成本和止损策略应对。

2.工作生活中,核算的综合考量因子:

①消费合理性。判断消费是否超出家庭正常生活需求,例如普通工薪家庭每月数万元购买奢侈品、频繁赌博等行为,通常被视为不合理。

②消费持续性。短时间内多次进行大额不合理消费(如连续购买奢侈品、高风险投资)可能构成挥霍。

③财产影响程度。若挥霍导致夫妻共同财产大幅减少且难以恢复,例如家庭负债增加、资产缩水,则认定程度较高。

④主观故意性。长期、持续的浪费行为(如长期赌博、吸毒),即使金额未达明显不合理标准,也可能被视为挥霍。

⑤财务对比分析。对比挥霍行为发生前后的家庭经济状况,若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且无合理支出理由,则倾向认定为挥霍。

(三)核算交易成本

1.标的价格成本。

①区域估算法:通过股价快速脱离成本区判断主力持仓成本,取拉升前密集成交区的平均价格作为估算值。

②量价平均法:选取30个交易日内成交量最大且换手率超10%的K线,取其前后两日的均价作为持仓均价。

③底部震荡均价法:计算底部长期震荡区域的中间偏低值作为持仓成本。

④标的交易:买入成本价=(买入总金额+佣金)/买入数量,若涉及多次交易则需加权平均计算。

2.标的仓位成本。

①加权平均法。将每次买入的金额相加后除以总股数,得出加权平均成本。例如:第一次以10元买入100股,第二次以12元买入200股,总成本为3400元,总股数为300股,平均成本为11.33元。

②先进先出法。按照买入时间的先后顺序计算成本,先买入的资产先卖出。这种方法适用于商品保质期有限或库存周转频繁的场景。

③移动平均法。随着每次交易(买入或卖出)更新平均成本。例如:首次买入后股价上涨,后续买入成本会相应提高,反之则降低。

④其他注意事项。政策与市场波动:汇率、环保政策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成本波动。 时效性要求:短期交易建议使用移动平均法,长期持有则加权平均法更稳定。

3.核算期间交易的成本

(1)期货交易成本

①手续费。固定金额收取:每手固定费用×交易手数,例如每手5元则10手为50元。按比例收取:成交金额×手续费率,如成交金额25万元、费率0.0001则手续费为25元。

②保证金利息。计算公式:保证金金额×年利率×持仓天数/365。例如5万元保证金、3%年利率、持仓30天,利息成本约123元。

③滑点成本。通过实际成交价与预期价差值×交易数量估算,如预期5000元/吨买入,实际5005元/吨,10吨交易则成本增加50元。

④其他成本。不同交易品种(如期货、股票)可能涉及其他费用(如印花税、过户费),需结合具体市场规则计算。

(2)股票交易成本

主要包括 佣金 、 印花税 和 过户费 ,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①买入环节。

佣金:按成交金额的0.01%-0.3%收取,最低5元(不足5元按5元收取)。例如买入10万元股票,佣金为10万×0.02%=200元,若不足5元则按5元收取。

过户费:双向收取,费率为成交金额的0.01‰。例如买入10万元股票,过户费为10万×0.01‰=1元。

②卖出环节。

印花税:按成交金额的1‰收取(仅卖出时收)。例如卖出10万元股票,印花税为10万×1‰=100元。

③佣金:同买入环节,最低5元。

④示例计算。

假设买入10万元股票,佣金按0.02%计算(20元),过户费1元;卖出时佣金20元,过户费1.05元,印花税100元。总费用为20+1+20+1.05+100=142.05元。

⑤影响因素。

金额越大:过户费越高(如买入10万元股票过户费为1元,买入1万元为0.1元)。 

频繁交易:高频交易会显著增加佣金和印花税支出。

建议优先选择佣金低(如万分之二)的券商,并控制交易频率以降低总成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