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一日,当威廉姆斯自杀身亡的噩耗从网上传来的时候,我正在犹豫这学期选哪几门课,鼠标在“认知神经科学专题”和“人格社会心理学专题”之间徘徊不定。
屏幕右下方不断闪动,点开来看,竟是威廉姆斯的死讯!
这位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脑刺激实验室主任,他带领团队研发了抑郁症快速疗法,可以抑制负面情绪的神经环路,已经获得FDA认证,他将拯救了无数抑郁症患者,却未能拯救自己。
威廉姆斯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我的期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彻底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格局。当大脑的认知控制回路无法抑制负面情绪的神经环路时,某些患者就会出现严重功能障碍甚至产生自杀念头。通过研究大脑网络层面的差异,我们的目标是为那些承受了太久痛苦的人们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他在该领域的工作为无数饱受严重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全球精神科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威廉姆斯却以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了我们。让人惊讶的是,他的同事、朋友和亲人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有明显的情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风凉话:“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患者?”
也有同学开玩笑地议论说,神经科学专家都自杀了,别选“认知神经科学专题”这门课了吧。
对威廉姆斯来说,这种来自公众的刻板印象正是最残酷之处。作为抑郁症治疗专家,寻求帮助可能被视为职业能力的否定——这正是高知群体特有的耻辱感枷锁。
心理工作者、精神科专家不是超级英雄,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会在情绪的迷宫中迷失。当我们在他们身上强加“完美治愈者”的光环时,反而堵死了他们求助的最后一条路。
威廉姆斯为无数迷失的人绘制了穿越黑暗的航海图,自己的船却悄无声息地沉没在无人知晓的深夜;他帮抑郁症患者找到了他们渡河的桨,却最终没能走出自己的深潭。
那个站在涟漪中央的人,或许正是最孤独无援的泅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