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校长的光,借助网络,今天与学校的一众小伙伴们一起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名校长云端高峰论坛”,为期6个半天。今天第一天,聆听了孙双金和夏青峰两位特级校长的讲座,虽然远隔屏幕,但两位校长的精彩讲述依旧让我热血沸腾、受益颇多!只恨自己没有那么好的文笔,表达力有限,只能寥寥记录自己的一点所学所思。
因为操作不熟练,早上打开直播时,孙校长正在讲述自己学校“三堂课”活动,在各种形式地不断上课中,树立了教学形象,营造了学校教学管理文化的氛围。乍一听,还以为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孙校长声情并茂,讲述自己是怎样引领孩子们“走进李白”,从不同视角解读《望庐山瀑布》;指导孩子们“对对联”……一所学校的一把手还能一直坚守在教学最前沿,以身示范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我想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这就是孙校长“当得领导,下得课堂”的魅力。
“自己要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非常认同孙校长的这句话。在学校中,不管是校长还是中层,第一身份就是一名老师,老师就要懂教学,会上课。只有自己“懂”,才能带领大家“懂”。明明白白做教育,安安静静当老师,努力践行!
孙校长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他把校长进课堂视为应有之义,并强调校长要领导课堂教学改革,就要确立自己的学生观。只有走进课堂亲自“试水”,才知水的深浅。他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水平为依托,带领老师们确立了有生命的“四小”课堂(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之举、小嘴常开)。随后,孙校长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教师课程个性化、学生课程多样化、家长课程专业化等五级课程展开对课程领导力的分享。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老师的专属课程”,牙刷课程、童谣课程、经典课程、绘本课程……不管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每位老师讲起自己的课程都是津津乐道,享受其中,逐渐形成了这所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和研究氛围,这个感觉真好,喜欢!
第二位出场的是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他以其自身学校的改革实践为主线,为大家讲述了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校形态改革实录。在他讲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学校的变化,短短四年多从一所城郊小学校发展到现在的特色学校,就是找准了方向,回到了教育原点,坚持“人在中央”,与夏校长的很多理念和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夏校长说,办学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这一“根”的引领下,夏校长力求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学习中心、创新的沃土。其中讲到了对自由的理解,信任的力量,真实的生活,让学生成为人,成为自己。还讲到了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在这里,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的学习、可见的学习、融通的学习。这不正是我们学校的空间建设的核心之处吗?大厅中的阅读机、音乐厅、乐高墙;墙壁上的“成语接龙”、问题树、主题学习成果;地面上的“数轴”;随处可见的地毯、沙发、图书;教室中的各个区域……不就是为孩子们的自修、研修、导修、讲修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场”吗!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链接,对夏校长提出的学校核心理念——“根”和“信任”,更具有了认同感。
最后,夏校长用“尖毛草”的故事与大家共勉,只有“根”长实了,何愁长不高呢!所以无论做什么,打好根基才是根本。世上本没有魔法,刨开泥土,看那些超群植物的根,你就会发现奇迹的所在!
“自古英才多磨难!”也许我们一直在努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也许我们一直在耕耘,却没有收获甜美的果实。但是,我们只要像尖毛草一样,默默地储蓄能量,经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