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时代,喜欢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这个题目是不久前看到的,颇有些感触。
去年某磊的一首《南山南》响彻了大江南北,民谣迷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热议话题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大家一边忙于在董小姐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一边忙于炫耀自己萌发的文艺气息。而今年,某凡一句freestyle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也使得不少人发现了另一个展现自己独特品味的东西。讲真,嘻哈不是个多大众的东西,那些压抑的抱怨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它好像进入了主流社会,迷妹叫老公的比比皆是。我并没有鄙视喜欢这两种音乐的人,喜欢音乐的人都是孤独的。我要说的,是那种为了装品味随大流看不清自己内心的人。
正如那篇文章所说:喜欢嘻哈的人不酷,玩嘻哈的人才酷。
而喜欢民谣又嘻哈只是这个快餐生活的缩影。透过显现看本质:当代人浮躁、不认真的性格正一代代得传递下去,物质横流的社会,大家无不盲目从众,因为这会省下许多静心看自己的时间,而这些时间,无不被刷空间聊微信占据。
曾经的我就是如此。一遍遍的刷新,可对话框还是空空如也;刷空间得频繁,导致同学怨声载道。与此同时产生的,是一种怨妇般的情绪。为什么大家都不找我聊天?我的人缘是那么时候这么差了?其实不是大家不喜欢你,谁有那么多闲空抱着手机闲聊?哦对了,只有你。羡慕着同学们读了诗去了远方结识了新朋友,为什么别人这么幸运我就只能看着时间从眼前白白流逝呢?后来又一次发现平时不经常出现的人一出现非常受欢迎,而每天出现的我却被熟视无睹,我实在是受打击了。对同学立下flag寒假只要看见我出现就立即举报。刚开始的两天特别难受,本来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回复消息,现在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了。改掉一个习惯是多么不容易啊。那段时间最频繁的是自我安慰与自我批评,反反复复告诫自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会急得像吸了毒一样,对自己没有一点信心。可是某天有同学告诉我,“xxx说他超级羡慕你,你那么有信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有自制力。”我很不好意思接受这谬赞,更下定了决心要戒。慢慢的,我好像也不是那么需要手机了,常常是妈妈告诉我“把你手机收拾走”我才会想起来它在哪。可能凭着简单的描述体会不到过程的艰辛,但我知道,就好了。
提到网络,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游戏危害身心之类,可对于像我一样的草根更可怕的是浏览大量不必要的信息。其实也不是自己多么有兴趣,大多数时间是环境所逼。家长们难道觉得学校是单单一个学习的地方吗?在那里,你的孩子形成了一辈子的性格,客观上决定了他要走的道路。OO后的一代,因为害怕不入群就学习了很多没用的东西,真的没有用,除了能让你跟得上同龄人的脚步外还能用来干什么?我想不出。我曾为了跟话题早起看奥运开幕式,为了知道英国脱欧内幕看了不少长文章,可讲真,那些内容至今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无非是发了说说赢得了几十几百个赞,装出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其实它脱不脱欧大白菜也不会贵多少钱,某松对不对菲律宾作介绍芒果干也不会偏宜多少钱。
这好像又能回到刚开始:你的喜欢,其实是别人的喜欢,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喜欢。
当然有些时候你的喜欢是在别人的眼里磨灭的。就好像我说我喜欢民谣,某人翻了个白眼:跟风。那我以后还敢在别人面前提吗?
oo后矛盾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自卑又骄傲,有时喜欢热闹有时渴望独处,有时想远走高飞有时却向往安逸,想得到他人的赞同却疾世愤俗。能否想到,这和当今的网络时代,难道没有丝毫关联?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绕来绕去,却很简单:你要有自己的态度,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要做自己。
如同某文的题目:如果你觉得我错了,请你误会我,不要理解我。
当你身边的人开始张口闭口网络热语,你可要小心了,他,可能就是下一个被网络吞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