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炎热的夏天是条分水岭。
孩子唱着毕业歌,告别幼儿园。过了七月、八月,九月迈进校园正式成了小学生。
孩子个头小,在班上显得矮小瘦弱。
开学后,一天晚上,她跟我说:“妈妈,今天我们排队,坐座位。林老师说我站的最直,所以让我站第一个。”
我看她发亮的眼睛有得到老师嘉许的喜悦和自得。心里非常感恩老师温和的保护了一个小小孩的自尊心。
也有同学笑她,是班上最矮的。
我知道她有点不高兴,安慰她:个子小会慢慢长高的。小个子也有大能量,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果然,她做事有条不紊。自己的书本、文具从来都是整齐有序的。
学习也很有积极性,心中要强要变得好。
提醒我,妈妈,你不要忘记亲子阅读,我要读很多书,才能从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
是的,学习是累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
每晚,我陪着她一起阅读经典,看着她一笔一划写下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心里浮现出自己儿时的情形,放学后在山野林溪间追逐奔跑,不知疲倦的玩耍,仿佛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山与水。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心中总涌动着空虚,那是文化的缺失,书到用时方恨少,文化的熏习,很多都是从童子功开始的。
现在,坐在孩子身后,跟着她诵读,总有回炉再造的感觉。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有一次,我坐在琴桌上抄琴谱,她坐自己书桌上写字,我一张琴谱,勾挑抹剔,依次下来快写满一页纸,她一个“目”字一行都还没写完,无数的小动作和发呆。
心里忍不住无名火蹭蹭的往上冒。但是,话到嘴边,还是忍气吞声,提醒她加油,想想自己大部分时候也是这样,身随念动,念随境转,做什么事也是拖延症发作。
言传不如身教,自己身上毛病一大堆,光靠说教自然缺乏说服力。
当家长哪有容易事,要先在自己身上下足功夫。孩子长大,心理心态、学习状态,日新月异。我要时时反省,才能回到清醒平稳的心态去追随和陪伴她。
一颗小种子,长成大树,土壤要肥厚,光照要充足,有雨露滋养,经年累月,方能枝繁叶茂。
✎ ✎ ✎
三周没有更新。
一个多月来,时间像用切割机分割成一段一段的节点。除去工作,固定时间我要给孩子,做一些固定的事。剩下零零碎碎的光阴余给我。
我还是要每日瑜伽体式,简单做几遍,冥想,弹古琴,写写写就变得难以为继。
我书写的方式极为慢热,先要在本子上堆肥,再慢慢发展出书写的脉络,好像农民锄草、收割,时间长了,干起活来才有了节奏感。
因此,短短的时间,刚刚只絮叨了一些鸡零狗碎的生活,想再进一步,闹铃已经提醒你,时间到了。
我无奈之余,心里更多的是一种焦灼。像一只小耗子在无比耐心的一点点啃噬我的心,我焦灼的没字写,而小耗子却日夜不停歇的啃噬,直到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心和写作的能力。
也许,我根本就不行,也不是一次两次出现的了。
我开始羡慕那些日更的作者。虽然每一篇看起来稀疏平常,但日日如约而至的书写有一种稳定的节奏,像温暖的问候。
而我呢,三周更一次,也并没有什么更高质量的东西。反而像捉襟见肘,显得很局促。
制约中的自由。老师在一期的最后分享。生活的关系,是一种制约,但沉浸在制约里,可以发展出包容这一切,又让自己跳出来的自由。
或者说就如村上在跑步的书里讲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那还是写。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我姑且定性自己为写作爱好者。到现在,也许有朋友抬爱,愿意分一点点时间看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时候,还是我自我斗争和怡然自得的状态。
但既然是爱好,那么不管如何,还是要持之以恒的写下去,利用现在的情况一点一点写下去。
没有大块时间,那就分段写,似乎也不是不行。
如何与内心不知疲倦的小耗子共处,就是找到症结所在,努力追赶,索性与它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