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原文
从上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并工作至今,从课本到生活读物,读过的书不知多少,估摸着叠起来有三米六。但是偶尔回忆一下,又不记得多少内容。
请问,您是否跟我一样有类似的感受?
生活中也会在网上搜一些书单,解决一下自己的书荒问题。但是有时候看着那些书名又往往提不起兴致。那么,如果我向朋友推荐一本书时,除了告诉对方书名之外,我又该怎么介绍那一本书呢?
一般情况下,在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前提下,基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一本书:
1、这本书包含哪些内容?
2、书本中哪些内容让你喜欢上这本书?
3、这本书对你有哪些指导意义?
4、这本书最优秀的地方是什么?
想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向朋友推荐一本书,甚至于读懂一本书也是有点难度的事情?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记下所有事情。就像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亲力亲为的事情往往记忆比较深刻,但是对人名,我总是容易忘记,这对我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后来我发现只要我把名字都用笔写一遍,就会很容易记住。
上面的经历,就跟读书比较类似,我们也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对做一些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之类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在读书时还要面临一个问题:自己不会记住全部内容。
“这本书读着很爽,但是读完之后怎么觉得也就那么回事,没啥感触。”
“明明已经读到了最后一页,但是就跟翻着玩似得,书里的内容全忘了。”
“我身高一米八,我读的书摞起来最起码三米六,但也只是有那高度,实际生活中好像一点都用不到。”
在读书的过程中,大家是不是都有类似的烦恼。我常常自我安慰:一本书主要记住1%或者2%就行了,书中的精髓会默默影响一人的思想,乃至行为举止。我甚至觉得在读书过程中就已经洗涤了我的灵魂。
就类似于咱们日常吃饭一样,一日三餐,吃那么多都是为了汲取那餐食中的营养,其他的垃圾都会排泄掉。话糙理不糙,就跟读书一样,咱们只要记住那1%到2%的精髓就足够了,其他的忘掉也无所谓。
但是,人类总是过于自信,而且还健忘。你连最近三顿饭吃的什么都要想一阵。你又凭什么觉得记住的那1%或者2%就是那书本中的精髓?书本记得不全,精髓你都无法分辨,更别说记住了。
而且,比如你花了十块钱买一本书,结果你只读了一毛钱的,你不觉得亏么?看书不应该只满足于记住1%或2%,应该向100%努力,最起码记住10%到30%才说得过去。
人们常说的“理解精髓就好”,就是客气的自我安慰,也是读书没记住的“遮羞布”。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书本越攒越多,当他面对满书架的书时,也不敢说随便拿一本就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长期的无效阅读,读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最后可能连1%或2%都剩不下。
一本书读过之后,没记住就是等于没读过,再怎么辩驳都可笑。如果只是在意读书的过程,而忽略读书的结果,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没有。
A1-联系经验
我日常生活中就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有一次公司组织去爬山,由于秋高气爽,一早到的目的地,吃完午饭,和不累的同事们相约去爬一次山,边爬边聊,到达山顶的时候已是黄昏,当时站在山顶看着夕阳映衬下的的火烧云和山脚的湖水相应成趣,当时就灵光一闪,想起了古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一句话正好应景,但是怎么就想不起来那句话了,结果脱口而出说成了:“嘿,看这景色,真是那个《滕王阁序》呀!”结果同事们似笑非笑的看着我。
说完那句话,我都想从山上跳下去。
A2-规划运用
从那之后,我从自我迷醉中清醒过来,为什么自己曾经读过的,甚至于背过的东西在那个时候一点影子都没有。那就是没记住,没记住就相当于没读过。我应该“换一种读书方式”。
一本书,甚至于一篇文章,在不知道哪些是精髓的情况下,那就尽可能多的记住。为了提高我的读书效率,向着真正的读懂一本书努力,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准备便签纸,在读书时将读书笔记贴在相应的书页上。
2、尝试按书本的章节写读后感,不在文字深刻,重在复述书中内容尽可能和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
3、在读完书之后,重读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朋友,您是否觉得也是时候换一种方式了呢?
作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