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条微信,初中同窗发来,说和老公吵架了,嫌她不会带孩子,说即使不能像满满那样,是人家一半也好。我简直受宠若惊,难道我们家满满已经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同窗是我非常好的一个朋友,毕业后嫁到了厦门,申请到了枫叶卡,明年就去加拿大定居了。去年十月份回来的时候邀请我趁她还在厦门带着孩子去厦门玩,孩子小住在她家里比以后自己去住酒店方便。考虑到她家大复式房完全住得下我们,去景点游玩又有车接送,加之她家人我都熟,老公也早出晚归不太受我们存在的影响,便欣欣然答应了,带着我不到两岁的闺女和六十多岁的妈兴冲冲坐着8个小时的高铁去了厦门。走之前担心孩子两件事:一,生病;二,不乖,不喜欢不习惯新环境。但其实我想多了。
8天游程下来,不得不说,我都被自己闺女感动了。每天带着她走很多地方,她从来没有哭闹过,无论天气多么干热,她都兴致勃勃。在朋友家里表现更是让我惊讶。每天早睡早起,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和在家一样乖乖坐着餐椅上吃饭,拿着筷子慢慢的吃。无论朋友的孩子怎么哭闹不愿意吃甚至把碗倒掉,她都在按着自己的节奏吃。有时候会默默的看着她,回头说一句丹丹姐姐不愿意吃饭了,又低下头吃起来。不得不说,闺女从一岁多点就开始自己吃饭,不到两岁变熟练使用筷子,能很自如的夹各种花生豆子,吃饱就把筷子一放说我吃饱了,示意大人抱她下来。所以她吃饭这一点上一直不让人操心,也不影响大人吃饭。但在和别的小孩一起吃饭,还能这样我确实挺惊讶也很欣喜。
不吃饭的时候两个孩子便在一起玩,朋友的孩子比我们大2个月。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物权观,玩玩具很容易争抢。所以来之前考虑到这一点我很纠结。在别人家自然要以别的孩子为主,毕竟东西是人家的,不能让人家孩子委屈。但如果次次都让,自己孩子是不是觉得委屈,觉得妈妈不保护自己。可事实上我又多虑了,两个孩子居然玩的很好。偶尔朋友的孩子不愿意一起玩,闺女也很容易被引导到其他的东西上。在小孩子游戏这一点上,我很认同儿童教育家陈禾的观点,只有不会玩的孩子才会去抢别人玩具。而解决孩子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有路可走。我也一直很注意这些,平时尽可能的让她得到满足,做不到会给她另一个选择,尽量不是简单粗暴的拒绝。所以闺女相较其他孩子比较容易安抚,不太喜欢哭闹。整体来说,8天的厦门之行很愉快,没有什么恶性事件发生。朋友的家人也很喜欢满满,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同她玩。
这就是为什么朋友的老公会认为满满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很快就理智的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回复朋友说,所以现在都说缺位教育,现在更狠,叫丧偶式教育,爸爸每天什么也不做,养孩子上出了钱就认为功劳大大的。孩子带的他满意还则罢了,一丁点不满意就会指责你不会带孩子。对方频频点头,称这才是问题关键。
回想一晃两年,从躺在医院产房床上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孩到现在每天说个不停的小姑娘,我的满满已经两岁了。这两年,我自知做的很不好,但我一直想做一个能给她足够安全感,能保护她天性的妈妈。我一直想,我最看重的孩子的什么,她的哪些天性是我最渴望保护的。无论多少次思考,答案都是想象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充满惊喜,更多的日子是平淡无奇,甚至不如意。你穷尽一生绕来绕去可能还是那个小圈子,你豪掷千金出国旅游,也只是局部开阔了你的视野。外在的开放永远是有限的,而内心的无边界才是最让人珍贵的。我一直希望,作为她人生最开始的引路人,能在她还愿意牵我手时给她一个世界,一个不需要外人就奇幻无穷的世界;希望无论空间多么狭隘,她都不觉得局促,因为她的心里有别人想象不到的丰富和乐趣。
第一次发现她已具备想象的能力是一岁七八个月时候吧,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趴在床头,手往里面一伸,抓出一把空气告诉我这是好吃的东西豆干,她最喜欢吃豆干。此外,她的百宝箱里还有糖,苹果,巧克力,生病了里面还有药。好吃的东西都在床头左边,药在右边,从来没有搞错。去青岛游玩,我指着车窗外对满满说看,大海!但开近后才发现傍晚退潮后的大海已变成滩涂,我只好说,啊,没有大海了。思考片刻后,闺女说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长句子:大海,没,回家吃饭了!从青岛海洋馆回来后,看到桌上掉的一根弯曲的面条会兴奋的说,看,海马!亲子园的老师指着垫子说这是大海,扔几块手绢卷成的球说这是小鱼,小朋友一起捞鱼吧。她会认真的看着“大海”说:好多鱼刺啊!现在她长大了些,想象的空间也大。每天站在小板凳上摘苹果,在橡皮树下假装拧水给小动物们洗澡,两棵树还分热水凉水;举着一把连在一起的吸管说看,天空!不得不说,这个天空想象确实让我惊讶了!
每天看着她小脑袋里装着这些,都会很开心,真希望她脑子里永远都这么稀奇古怪。养小孩子比我想象的要难,因为为人父母想要的太多。越养越能觉出自己的匮乏。很多时候告诉自己陪她要专心陪,不要看手机,不要推脱,总还是做不到。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教育十大酷刑。那么为人父母最大的酷刑就是把一个天真好奇的孩子培养的毫无灵气,而那,是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