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了一本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被讨厌的勇气》,读完的那一刻让我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对于自我的解放,立刻马上就禁不住的电话和朋友“强制”分享,以下就按我的理解做简单的梳理,第一是对这本书的重新理解第二想看到的你也能抽空读一下,相信你定不会失望。
-题记:
我们都渴望获得自由,而获得了自由也就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任何的借口,所有的责任全全部部都在我们自己的肩上。而拥有自由,承担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一、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基础——目的论。
弗洛伊德的决定论(原因论)VS 阿德勒的目的论:
1、决定论(原因论):认为现在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心理创伤,觉得现在无法改变,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的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2、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3、目的论的作用:去做、去改变,而不是找借口。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无法改变的原因都是自己找的借口。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二、人际关系中的不幸之“自卑感”。
1、自卑感产生的原因:追求优越性。
2、由自卑感引发的反常的心理状态:
(a)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用一些理由来暗示自己的能力不足。
(b)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典型案例:权势张扬。
(c)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3、正视自卑感:不追求优越性,不与他人竞争。
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利用自卑感——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有竞争就有胜负,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势必会产生自卑感。不知不觉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就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三、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
1、人的行为方面和心里方面的目标:
(1)行为方面的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2)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我有能力”的意识。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这些目标可以通过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2、人生课题: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人生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
3、课题分离:
第一步,辨别是谁的课题呢: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
第二步,把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不是自由,这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努力。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往上推的态度,对抗本能和冲动。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别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四、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1、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2、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1)“对自己的执着”: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正确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2)“对他人的关心”:
在接受对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自然地表达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3、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1)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肯定性的达观,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2)他者信赖,是“引导之星”。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需考虑对方会不会背叛,那是对方的课题。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注意信用与信赖的区别。)
(3)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视他人为伙伴,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4、活在“此时此刻”。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不足以对此书的解读,只在此做简单的内容梳理,如果勾起了你点点好奇,那希望你拿起书认真读一下,这将是我绝对是我做的再正确不过的一次推荐,愿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