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部小小的学术著作竟刷新了我的三观,真的深感意外。
首先我知道了乡土社会不是文字产生的基层土壤。文字始于结绳纪事。始于庙堂之高,始于祭祀先祖。跟香文化一样,它的产生就是高贵的,其实也并无高贵可言。文明的历史也是野蛮的历史。农业并不是远古祖先的最佳选择,可是定居生活,农业的发展却促进了国家机器的产生。有谁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征税的对象是大米小麦等农作物而不是土豆马铃薯木薯呢?因为前者容易储存,可分割,比较容易量化。这真的是显而易见又发人省醒,因为越简单明白的事越不容易想明白。
同时我知道了熟人社会的特点。当今的社火仍处于这个巨大的转变中,说的通俗些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区别不光在于环境和价值观的对立,也在于文化土壤的根基有所不同。简言之是文化经验的不同。
为什么说不识字的人是睁眼瞎呢?为什么农村人会因为文化上的贫瘠而感觉低人一等呢?其实并不是农村人智力低下,只是生存环境的不同造就了这种差别而已。人是环境的切切实实的产物。把一个农村出生的小孩放到城市中生活,他的智力发展未必比城里出生的孩子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孟母要三迁,近朱者赤,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农村青年拼命往城市挤的原因之一。人往高处走总是没错的,无限风光在顶峰。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同时在乡土社会中,你只要好好向前人学习,也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了。因为农村的生活是植物一样的生活,落地生根,生于斯、长于斯,甚至死于斯,周围的一切都是很少变化的。
作者同时说到,“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中国人普遍缺少公德心,就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使好钱一般,公德心也总是被自私驱走。私的本质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西洋的家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家人就包括自己和妻儿。而中国人的家却是范围可大可小的。我们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同心圆波纹性质的关系有着分明的亲疏远近。范围的大小一招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而居的人。大的如大观园,凡是亲戚都可以住。可是树倒猢狲散,到极端时候,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也是因为者过圈子是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富于伸缩的,正所谓英国人的势利眼是一样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伦理纲常就是人来人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礼记 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友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者也。”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就是这个道理。《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孔子推己及人,但是中心还是自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内向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家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至致侵略个人,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样的问题。差序格局就是私人联系的累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同时,这网络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