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百度百科,当然绝大多数书译文亦如此,可见一斑,文盲嘛!):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正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那些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也就是行“圣人之道”时需要“法度之,教化之”的人。

“知”,通“智”,指智慧的意思。

“人不知”,这些人没有智慧,没有什么智慧?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

对于这个“愠”,《论语》成书 后,所有解释都是“生气、愤怒”之类。其实,

“愠”,发 yun 音,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去声,就是通常解释“生气、愤怒”,第二种音调应该发上声,解释为“郁结”。《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其中的“愠”就是发上声,解释为“郁结”。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谁使之行“圣人之道”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人“不知”,各种不好的情绪就会“郁结”其中,就会生病,对于中医来看,所有的病,归根结底就是“愠”,就是“郁结”。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如 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同样要“愠”,同样要生出“郁结”来,所谓民怨沸腾、夫妻不和、冷战热 战,等等,都是由“不知”而“愠”的结果。

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大同世界、一个政通人和的世界,前提必然是“不愠”的,行“圣人之道”的 人就是要使得“不知之人”变得“不愠”,使得“不知之世界”变得“不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如“南风之熏”般地行“圣人之道”,一个最重要的成果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而第一 《论语》各篇以首章首句二字作为题目,既是定例,也是有意为之。题目主要提示了各篇所要论述的主旨。《学而》篇...
    济东老六阅读 3,870评论 0 2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8,883评论 0 18
  • ios&android 测试点摘要 一、用户体验方面: 1、当iphone打开音乐后在打开该程序会不会出现强行关闭...
    优雅的猪阅读 7,419评论 16 72
  • 你走了真好 不然 总担心你要走 在所谓过去的日子里 我总是会常常做梦你离我而去 头都不回 醒来 枕头湿了一大片 总...
    淉漉汐阅读 1,202评论 0 1
  • ❀ 《极限挑战》复播了,今天中午看完后,是有史以来泪点覆盖笑点的一期。 边吃饭眼睛里的水边吧啦吧啦地落下来,这一期...
    是嘎嘎啊阅读 3,13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