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士诚突围:围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但两人的理想实现起来都很困难
2. 张士诚像是和刘伯温心有灵犀一样,十天后,他用行动验证了刘伯温的预测,这次突围很见成效
3. 网太密,水无大鱼;法太密,则国家就没有清白的百姓
4. 朱元璋还有句话:您所有的计策,我都是审视而后用的。他的言外之意是,你出谋划策伟大,但我能审视而用你的计策,那证明,我比你伟大
5. 朱元璋不仅为他写了篇《御史中丞诰》这样空虚的评价书,还为他做了可用肉眼见到的感谢
6. 对张士诚政府抱有无限好感的人,认为说“朱元璋”这三个字,会引起口臭,甚至会烂舌头
7. 明王朝对百姓的控制最为严厉,百姓必须要生在一个地方,死在一个地方,不得任意迁徙。值得一提的是,户口制就是朱元璋时代发展完善起来的
8. 卫所制:在全国各个要地建立军事据点“卫”,每一卫有5600人,长官称为指挥使,这位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1120人;千户所又下辖十个百户所,一所为112人,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总旗下再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十人;千户所的长官称为千户,百户所的长官则称为百户
9. 如果把5600名士兵看成是武器,那么,指挥使就是制造和维护武器的人,他没有权力使用武器,有权力使用武器的人必须是皇帝指派的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卫所制度的好处是,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不会有大将趁出征时造反
10. 主导中国多年的兵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征兵制,这一兵制的好处是,举国皆兵,有事召集,无事务农,兵员素质好,来路清楚,平时军费开支少;但缺点也很明显,兵员都出自农村,如有长期战争,势必影响农业生产。而另一种募兵制,好处是应募的多为无业游民,当兵是职业,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兵员数量和服役时间不受农业生产的限制;可缺点是,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就很大,招募的士兵大部分来路不明,没有妻儿老小的牵挂,容易当逃兵,也容易叛变。刘伯温的想法是,扬长避短,将武装力量和生产力量结合起来,既可以在战时有军队可用,又可以避免财政负担。于是就有了卫所制
11. 朱元璋曾说:“刘邦有萧何,而我有李善长。”
12. 李善长有地域情节。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刘邦的政府就是丰沛集团的政府;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关陇集团成员充盈朝堂。这并不是说,淮西和沛县,或者是关陇人才辈出,实是因为他们的主子当了皇帝,而他们恰好在主子未飞龙在天时就跟随左右
13. 李善长身为宰相(相当于总理),管理百官;刘伯温身为御史中丞(相当于检察长),监督百官
14. 他有功,皇上已有了恩赐封赏。他和皇上、和法律是两清的。你怎么拿他的功劳来说事?你说处置他会冷了众臣的心,可如果不处置他,你就不怕冷了天下百姓的心吗?
15. “走着瞧”这三个字往往是无计可施的人面对敌人时的自我安慰
16. 朱元璋是个喜怒无常的人。这种人,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和别人成为朋友,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和别人成为敌人
17. 掌握政策”才是考量一个人是否是导师还是幕僚的硬指标
18. 齐襄王如热锅上的蚂蚁,生怕田单挟着整个齐国的人心向他逼宫。但齐襄王的一个幕僚却让齐襄王把心放到肚子里,他说:“田单固然有才能有慈悲,但他毕竟是您的臣下,他做了什么好事,其实就是您做的。您可以发一篇文稿,奖励田单的美德,并且要着重指出,田单是在您的指引和感染下才有如此美德的
19. 皇帝和宰相的博弈:皇权强大时,宰相是幕僚长,皇权弱小时,宰相就成了实质意义上的皇帝
20. 宰相必出乎州部,将军必起于行伍
21. 人类最大的特长就是“事后诸葛”式总结,尸检前朝灭亡教训
22. 只要是在朱元璋的平台上工作过的人,直到进入坟墓前,都会在朱元璋的“照顾”之下,这是个退不出的江湖
23. 朱元璋只是暂时利用他,现在的他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只是个工具,是一把扫帚,打扫完房间后,扫帚仍然会回到墙角,从来没有人会把扫帚放在房间正中央
24. 春天来了,所过之处全是绿色。但胡惟庸不知道,谈洋那地方永远都是沙漠
25. 武夫做事大都喜欢直奔主题,快刀斩乱麻,和智商有关的事,他们做起来很费劲
26. 文臣在政治迷宫中走过很远的路,并且深有体会,用政治手段最安全,也最具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