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脍炙人口,描写的场景世代常读常新。今天是除夕,虽然没有爆竹声,“去掉旧桃换新符”是不可或缺的迎新年仪式。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消费品充盈,温饱需求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和内在精神世界丰盈。现在多数孩子对过节的认知就是放假、放松,可以玩几天。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过节期盼的心情、童年的快乐,像美丽的烟火,虽然不能重新来过,但快乐永远会在记忆里闪烁。这快乐连接着你和我,陪伴着我们人生前行,珍藏在心底!
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条件殷实,加入工作繁忙诸原因,过传统节日的意识有些淡薄,父母亲确是很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其实生活中的仪式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渐渐忽视、淡忘了。仪式感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让人陡然怀有敬畏心理。如每逢腊八前一日晚,会泡豆子、捡大米、江米、小米、薏米,准备果仁、桔冰等食材,早上天不亮,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粥,待我们早上洗漱完毕,一碗香喷喷、甜丝丝,糯软可口的八宝粥就等我们品尝,母亲笑意写在脸上,开心看我们吃的满足、过瘾;腊月二十三,我家要烙烧饼祭灶。母亲告诉我:烙好不能吃,要先祭灶王爷。不要刻意,烙完把烙饼数数,如果是双数,预示今年家里要添丁进口。饼要多烙点,给家里在外工作的人留着,一定让他们都吃上,这是给灶王爷报户口已经有的那份。腊月二十七,家里小孩一定要去理发,即使头发不需要理,也要象征性剪几下,“二十七剃精精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贴花门;大年初一,弯腰作揖(拜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发挣压岁钱。
母亲的唠叨,我这耳朵进那耳朵出,说不信,也不是全不信。“信”生活要有的仪式感,给生活注入了多彩、希冀,仪式感让我把工作尽力完成地出色,仪式感让平淡的日子有了节点、步伐、旋律,仪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现在流行谈家风,我认为家风通俗讲就是一家人生活习惯和信仰的传承,高雅讲家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信仰。母亲的信条传承给了我,不管平时怎么兑搭,每年腊八我一定精心准备食材,用心熬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烙祭灶饼;二十四把屋顶、墙面、地上犄角旮旯打扫一遍;今年二十七用剪刀把孙子的头发象征性剪了几下,讨个好彩头;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在一起,小孩绕膝嬉闹,有人擀皮、有人包饺子,包的是亲情、幸福、甜美、喜悦,每个人心里也有一种仪式感,迎新年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