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出来,再写出来。
想与写。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句废话,实际上是远比具体的技巧而言更重要的思路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所学,单纯的描写其实都不会有大问题。
真正会将人卡住的难关,往往却是想象不出来,亦或者想出来却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
……
我们以‘尸横遍野’这样的场景来举例。
任何人听到这个词,脑海中大概都会产生一种联想,大致明白这说的是怎样一副场景。
但这种印象还不具体,因为‘尸横遍野’所描述的可能性太多。
战争、屠杀、瘟疫、饥荒,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尸横遍野’这样的场面。
但如果我们这里描述‘战争中尸横遍野’是不是比单纯的‘尸横遍野’更具体且更丰富。
这是因为我们在描述是多给出了一个‘信标’。
这个信标帮助读者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将尸横遍野这个画面锁定在了‘战争’这个背景之下。
……
想象的第一步,针对一个事物不断扩充,丰富描述时所能承载的信息词汇,给出更多‘信标’。
所有的信标需要满足:一、具体。二、指引。三、印象。
简单的理解,我们需要一些指向性的词汇去描述这个事物,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具体的印象。
通过具体的描绘,指引读者进行联想,对事物产生清晰的印象。
这就是信标所能起到的作用。
我们依旧以‘战争中尸横遍野’来举例,试想一下什么样的词汇在这里可以成为‘信标’。
乌鸦、野狗、鲜血、旗帜、铠甲、断肢、残骸、火焰、硝烟。
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当做‘信标’的事物或词汇,可以帮助读者更具体的理解‘尸横遍野’。
……
想象的第二步,根据你之前所得出的信标,使其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一般我们在描绘一个场景的时候,脑海中最好能呈现出一幅清晰的画面。
这幅画面越是清晰,所能表达的事物便越易于理解,读者也将更容易与文字产生共鸣。
这既是我们在写文时通常所说的——‘画面感’。
但文字的画面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信标’组合而成。
这个过程就好像搭积木一样,‘信标’就好像一张张拼图,最后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画面。
如果只是单纯的一句‘尸横遍野’。
我虽然能够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但肯定无法形成清晰的画面感。
但如果我将‘信标’都加入其中,将其填充在一个画卷之下,这种画面感便会逐渐呈现。
依旧是用刚才的‘战争中尸横遍野’作为例子。
先来确定‘画布’的大致框架,同时也是一个场景通常所具备的三要素:
时间、地点、事物。
因为这只是一个例子,不需要有故事剧情等方面的考量,所以纯以场景的氛围来进行选择。
方便渲染气氛的‘黄昏’、‘河谷’、‘战场’。
然后我们将之前的信标填充到这幅花卷之中:
啄食的乌鸦、饱餐的野狗、染红河道的鲜血、断裂与丢弃的旗帜、撕裂的铠甲。
舍弃在路旁的残肢、叠在一起的尸体、弥漫在四周尚未熄灭的火焰、笼罩整个战场未散的硝烟。
许多人将能否写出画面感归咎于个人天赋。
的确,每个人对于‘信标’的选择和敏感程度不同,组合方式也不同。
但绝非没有天赋的人就写不出画面感,他的区别更在于‘好与坏’,而不是‘有或无’。
……
黄昏下的河谷,鲜血染红的河道,笼罩整个战场的硝烟还未散去,火焰依旧舔舐着战车的残骸。
象征荣耀的旗帜泡在血水之中,上面布满了脚印。
不知是谁的一截断臂却被丢弃在草丛中。
河谷两侧堆叠成小山一般的尸体,分不清哪一具是敌人,哪一具是友人。
乌鸦在天空盘旋,啄食着一切,而野狗正在饱餐。
……
绝大多数的场景描写能够做到这一步,经过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修饰,便已经足够使用了。
这些要素集中在一起,不需要多么精致的描写就能呈现出一定的画面感。
但你以为到这里就真的完了么?
……
想象的第三步,让画面流畅运动起来,通过文字中视角和镜头的运用使其变为‘动态’。
是的,单纯的静态画面之上,自然是更加生动的动态画面。
这也是小说与作文之间最大的区别。
区别于之前的上帝视角刻画,想要动态的描写就必须先拥有更加明确的‘视角’和‘镜头’。
我们要将视线从天上拉回来,固定在某个人身上,即使这个人可能本身并不真实存在。
我们要在具体描写时将自己代入场景中去,想象正在拍摄一部视频,视频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
第二步中我们完成了一个画面,通过画师的角度告诉读者自己都画出了什么。
现在,我们要亲自走进这幅画卷之中,成为一个‘画中人’,然后告诉大家自己都看见了什么。
……
黄昏之下,乌鸦啄食着一具尸体的眼睛,最终满是愉悦的将其叼走。
扒开草丛,野狗互相撕扯着一截被人丢弃的断肢。
血沿着河道排泄,终被稀释。
空气中弥漫着腐臭、腥臭、还有木炭燃烧时散发出的焦臭味,伴随着至今还未散去的硝烟。
战车倾倒在河岸边,烈火舔舐着车辕,发出噼啪的声响。
一面象征着荣耀的旗帜浸泡在浅滩中,有人曾从上面踩过,将鞋印烙印在泥泞中。
这里到处都是纠缠在一起的尸体,堆叠的好似小山。
分不清是敌人,还是友人。
尸横遍野……
乌鸦在天空盘旋,野狗正在饱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