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嫁庶女宜修为侧福晋,看四皇子有继位的很大可能性,就送嫡女柔则入府,勾得四皇子神魂颠倒,成功联姻,为乌拉那拉氏成为后族打下基业——这是关于《甄嬛传》衍生出来的纯元皇后入府阴谋论。

真的有阴谋吗?先看电视剧,剧中把一个架空的后宫故事放在了清雍正朝,那就先按清朝视角来看这个所谓的阴谋。
清朝皇子普遍十几岁大婚,哪怕四大爷先娶宜修再娶柔则,顶多也就二十岁左右。在四大爷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爹康熙是立有太子的,因为生母赫舍里皇后早逝,这个太子胤礽康熙是养在自己身边一手教养长大的,一度父子情深,所以在四大爷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根本没有被选为继位人的可能性。
但是这个太子越养越失望,两度被废。第一次被废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这个时候四大爷已经三十一岁了,他那个专房之宠的福晋柔则按说早就难产而亡了,而当时朝臣推举的是八贤王为太子。
迫于压力,康熙又复立胤礽,但是胤礽越发不成材,于康熙五十一年二度被废。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四大爷才崭露头角,这时候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而且不是一枝独秀,还有一个后来被封为大将军王的同胞兄弟老十四。
所以在柔则入府,四大爷对她一见钟情的时候,还根本没有什么继位的希望,等到康熙把他当作继承人考察时,柔则已经死去多年,所以压根不存在什么“纯元入府阴谋论”。

如果看的是原著的话,这个阴谋论更是无稽之谈。皇帝玄凌十三岁登基,到十五岁就要立后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的生母朱太后当然要在娘家侄女中为儿子挑选个皇后。娘家侄女中达到适婚年龄的有嫡女朱柔则和庶女朱宜修,都是十七岁,柔则比宜修大两个月。
太后看中的是宜修,她认为柔则太过纯良,并不适合当皇后,至于宜修是庶女,太后倒不介意,她自己是庶出,她的儿子也是庶出,所以宜修庶出有什么关系?坐得稳后位才至关重要。但是柔则母亲不高兴,很不高兴,朱家有嫡女,品貌才情一等一的出挑,怎么就轮到一个庶女去当皇后?她也配?
面对娘家兄弟媳妇的强烈不满,太后退了半步——她自己是从妃子到太后,那么宜修入宫也先封妃罢,能不能登上后位,看她的福分了。
就这样宜修入了宫,她和皇帝感情甚好,后宫里另外还有一个端妃。端妃是名将之后,她也拎得清,知道选她入宫是皇家拉拢安抚老臣,是她齐家的荣耀,所以她很安分,从不与宜修争宠,更不觊觎后位,所以彼时后宫祥和。

不久宜修怀孕了,太医说看胎像是位皇子,皇帝说若一举得子,便册宜修为后。可等到宜修生下皇子,封后的却是她的嫡姐朱柔则。
皇帝是在太液池边遇见朱柔则,一见倾心,非娶不可。那么问题来了,朱柔则是怎样进宫的?
太后宣召?肯定不是。太后一直防着皇帝与柔则见面,因为论美貌品性才华,柔则无与伦比,太后确实怕皇帝一见就迷上她,让一个不适合当皇后的人来当皇后,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皇帝宣召?当然不是。皇帝从没见过这位表姐,压根不会想到她,没来由地宣召个啥?
那么只能是宜修召嫡姐入宫相见了。动机?她得意啊,炫耀呗!宜修在娘家的十七年,一直被压在柔则的阴影里。嫡庶长幼、美貌、才情,哪一样柔则都是碾压她的。可偏偏是她庶出的朱宜修入了宫,怀了皇子,眼见就要封后了,曾经高高在上的嫡姐柔则,如今要跪在她的面前,与她君臣有别了。扬眉吐气,然而功亏一篑。
所以从原著来看,也不存在什么阴谋论,不过是太后千防万防没防住,宜修年轻气盛给自己挖了坑,其实那会儿柔则已经定了亲,为着皇帝非娶柔则不可,太后不得不另行选了位郡主嫁给柔则的未婚夫。
说到宜修毒死嫡姐柔则,她失了后位,失了夫君的情爱,失了唯一的儿子,怎么可能不恨柔则?要害死柔则母子,很正常的心理啊。但在恨柔则之余,她又何尝不恨自己?年轻气盛,一步踏错步步错。
但无论如何,关于纯元封后的这个阴谋论是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