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四、法住隨轉(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法住隨轉?】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法教久住,法教久住在這地方可不簡單,法教久住。現在是第四個法住隨轉。「云何名為法住隨轉」?這是問,下面解釋。
酉二、釋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此有人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這句話就是說,這個人他證悟了佛說的第一義諦的正法,他證悟了那他就是聖人了。「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這個人證悟正法之後他接觸到眾生,他教化眾生的時候他知道這一個人,「了知」知道這個人有智慧力、有善根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這個人他能證悟佛說的正法的眾生,這個眾生能證悟如是正法,這個聖者他知道這件事。「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知道了以後,他就能夠如自己所證悟的那個正法,「隨轉」隨順那個人的根性,當然可能也有些善巧方便,來「轉」就把這個正法轉入到他心裡面去了。「隨順教授教誡」,那個人因為有善根,也就隨順這個聖者的教授,隨順這個聖者的教誡,修善斷惡也得正法了也證悟了,這叫做「法住隨轉」。
這個「轉」這個字,在這裡有兩個意思。「從此至彼」叫做「轉」。也有個「現起」的意思,也叫做「轉」。就這個聖道在那個眾生心裡面現出來了,就是佛的正法由這一位聖者轉入到那個眾生心裡面去叫「轉」,那個眾生隨順教授教誡之後聖道現起,所以叫做「轉」。「法住隨轉」,是這樣意思。
酉三、結
【如是名為法住隨轉。】
這就是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這個上面,「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這個人不簡單,這個人不是平常人,這個聖者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了,這和凡夫完全不同,凡夫那知道這個事情!
申五、他所哀愍(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
這是第五個,他圓滿裡面第五個「他所哀愍」。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這是問,底下解釋。
酉二、釋
【他謂施主。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
「他謂施主」,「他所哀愍」這個「他」指誰說的呢?就是施主。這施主是誰呢?「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那個在家居士,他對於出家修行人起哀愍心,可憐他;哎呀!你感覺生死是苦,但是你又沒有時間自己生產,全部的精神要修學聖道,我同意你這個行為,我同意你出家,好!你好好修行,我呢「惠施隨順」,布施給你「隨順淨命的資具」,清淨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的一切的資具。是什麼呢?「所謂如法的衣服」,你出家人你要穿有合乎你出家人的身份的那個衣服叫「如法」。這佛也有規定,這「衣服、飲食、諸坐臥具」,還有「病緣的醫藥」,我負責供給你,我哀愍你、可憐你,當然同情你呀!
酉三、結
【如是名為他所哀愍。】
這是這麼意思。
所以這上面的意思呢,這個在家的居士護持出家人修行,目的是說幫助你得聖道,目的是這樣意思。知道你是個生死凡夫,你現在要修學聖道我同意,我來幫助你,就是這麼意思。
這是第五個他所哀愍。這個自圓滿裡面,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這是自圓滿。他圓滿也是五個: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也是五個。那麼一個自圓滿,一個他圓滿,這兩科解釋完了。下面說第三科善法欲,這是按照前面那一段文的次第加以解釋。
【云何善法欲?】
怎麼叫做善法欲?這句話怎麼講?下邊就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出因緣。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出因緣
【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
「謂如有一」,就是有這麼一個人,「或從佛所」,佛在世也可能從佛那裡聽法或者是從佛弟子那裡聽法,若佛滅度以後那只有是從佛弟子聽法了。「聞正法已」,聽聞了苦集滅道的這生死的緣起、涅槃的緣起的正法以後,「獲得淨信」,得到了一個清淨的信心,他相信:「喔!原來是這麼回事情。好!我願意轉凡成聖」,他有這樣清淨的信心了,這叫做「出因緣」。
這善法欲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從淨信來的。所謂淨信是善法欲的因緣,如果你沒有在佛法裡面得淨信,你沒有善法欲生起的,是「獲得淨信」。這下面第二科正辨相,正式地說明這善法欲的相貌。
申二、正辨相
【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
他對於佛說的生死的緣起、涅槃的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是生死的緣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涅槃緣起。喔!是這樣子,他相信了以後呢「應如是學」,他自己心裡想:「我就應該這樣學習」。
他發了這麼一個心的時候,他有什麼反應呢?「在家煩擾」,我現在是在家裡面很多的煩惱擾亂我。「若居塵宇」,就像居住在那個塵垢的房子裡,房子裡面有很多的污垢,但是這範圍就這麼大你還出不去,就是住在這個污染的……空氣也是污染的、很多都是污染的事情在那裡住著,你說你心裡舒服嗎?但是這是要覺悟了才有這種想法,如果沒覺悟感覺到很舒服嘛!很快樂嘛!「出家閑曠」,若是從這個塵垢的家裡面出來了,那就是忽然間感覺到非常地「閑」,就是沒有煩惱的擾亂你,你心裡面就感覺到「閑」,而且特別廣大,這個境界。「猶處虛空」,像虛空廣大沒有障礙的境界。「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所以我現在應該棄捨了一切世間上這些塵垢的事情都棄捨它。什麼事情呢?「妻子」還有「眷屬」,其他親愛的人,還有「財穀珍寶」都不要了,這都是塵垢污染的東西都不要了。「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就是佛法裡面「正捨家法」,在這裡面正式地棄捨了這些煩惱的家,污染的家。「趣於非家」,前進到沒有污染的地方去了,這樣子。
《披尋記》七六八頁:
《正捨家法趣於非家者: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淫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正捨此故,是名正捨家法。趣求出離一切惡不善法,是名趣於非家。》
「正捨家法趣於非家者: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淫欲相應貪」,這是一個污染。「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對於其餘的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看見兒心裡也歡喜,看見自己的女也歡喜,看見所有的人都心裡都歡喜,其實這都是愛;看見自己的財富也歡喜,看見自己的權利也是歡喜,看見都是歡喜,而這些歡喜都是染污,有這些染污的愛。「正捨此故」,說這個有善法欲這個人,就把這些妻子的淫欲相應貪也棄捨了,其他的這些親屬、財貨,這些染污都棄捨了。「是名正捨家法,趣求出離一切惡不善法」,一切的有罪過不清淨的東西都解脫了,都棄捨這些東西,「是名趣於非家」。
【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
既然是從這煩惱污染的地方解脫出來以後,那就精進地修這戒定慧的這些勝行,「令得圓滿」,使令他能夠得解脫,圓滿了解脫的境界。這是第二科,現在第三科。
未三、結
【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這就是在佛的法毘奈耶中有如是欲,有這樣的願望,這叫「善法欲」。
這是第三科善法欲。下面第四科正出家,分三科。第一科徵。(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