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识不对称,是个普遍现象。
最近听说了一个非常靠谱的结果。研究者对香港和美国的上千个受试者做问卷调查,让他们评估“自己”和“别人”在两个方面的水平。
一方面是个人能力怎么样,包括爱不爱拖延,是否擅长做公开演讲之类。一方面是有没有“认知偏误”,总共调查了八项认知偏误,包括“自利性偏误” —— 也就是成功都是因为我水平高,失败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等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偏误。这个研究不是直接测量受试者在这两个方面的水平,它是考察受试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在这两个方面的评估。
结果是受试者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有所高估,认为自己比别人的能力强那么一点点 ——
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个人能力方面可能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但是要说有没有偏见,三观正不正,那自己是明显强于别人。
这里所说的能力大约能达到马斯洛金字塔上的声望需求这一层。
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总体趋势非常明显。
大家心里都这么想 —— 也许我挣钱不多,也许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可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世界充满偏见,我是一个公正的人。钱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我工作主要是为了理想和爱好,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就是为了挣钱。我一直都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层次,别人基本都只为名利奔忙。
这么说感觉有点夸张,我们换个说法。比如你在工作中跟一位同事发生了冲突,他激烈地反对你,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他是为了公司着想吗?难道他是为了公平和正义吗?肯定不会的。他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么就是被偏见冲昏了头脑!
那你为啥跟他冲突呢?你当然是为了公平和正义。
你想过没有,凭什么别人反对你,别人就是利益冲昏头脑,你就一定代表了公平和正义??
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当我们评估社会现实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我们不得不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不得不”如此 —— 我们内心永远是个好孩子,只是不得不偶尔向现实低头。
那很可能是你的偏见!你低估了别人在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
我们通常会觉得,“成功者无不心狠手辣,上位者无不面厚心黑,底层无不浑浑噩噩 ”—— 其实真不一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身处马斯洛金字塔顶层的自我。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土味的营销广告都是试图从马斯洛中下层吸引消费者:我这个冰箱物美价廉,我这个手机性能卓越,我这个椰汁能丰胸。可是我们看那些高级的广告,都是试图打动消费者那个马斯洛顶层的自我。比如,常见的“路演”,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变世界,让世界如何更美好”。
为什么我们觉得长辈介绍对象不靠谱:因为他们看孩子往往只看马斯洛中下层,顶层的内容很难评估。孩子爱好艺术但你觉得不是卖点,总以为别人家孩子都只认房产证!
其实谁还没有个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我们认为他们强在“船坚炮利”;而我们中国之所以落后,那是被“礼教”所害 —— 说白了,我们是因为在马斯洛顶层呆的太久,吃了过度文明的亏。
于是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在国际上做事应该只谈利益!既然别人是“列强”,那我们就必须成为“更强”。
这个想法其实没有大毛病,想在国际上混好,硬实力绝对是第一位的。但是,软实力其实也很重要。列强并不是只讲“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胡萝卜加大棒”之类,列强的人民也有马斯洛顶层需求。
西方选民投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人都知道自己手里这区区一票根本左右不了大局,之所以出去投票,那其实是一种自我表达 —— 那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你认为在国际上做事应该只谈利益,我认为你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判断。假如你到了国外,遇人就说“我是有钱的中国大爷,跟我合作有好处拿,你们都跟我干,你们服不服?”这是一个非常愚蠢而且难看的姿态。你想想,如果一个外国人到中国这么嚣张地炫耀,哪个中国人会受得了他。
认为别人只讲利益,别人的认知充满偏误,甚至敌人非蠢既坏,这是一个普遍的偏见,有可能会妨碍我们的判断力。
始终如一的认为自己三观很正,对人充满善意,处事公平公正,一直是一个有理想的“好青年”,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偏见。
少一些认知偏见,学会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高层跟人打交道,你才是真正的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