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家是一个承载爱的地方,有爱才有家。
临近放假,我一个人坐在只有零星几个学生的阅读室里,在关门前读完安芯的《安心的义工旅行》。怀着对做义工的好奇,过了一周我主动联系了城里的一个志愿者机构,并报名参加了几次短期活动。
记得那天是周三,下午没课我就离开学校来到了集合地点,跟其他志愿者一同乘包车前往儿童流浪救助中心。那天参加活动的志愿者看起来大多都是退休了的叔叔阿姨,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方,但无一例外脸上都挂着温和而慈爱的笑容。
车从繁华市区缓缓驶进荒无人烟的小公路,两旁分别是一高一低的公路绿化带,车越往里驶越清幽,轻轻说话仿佛都能听到回音。
下了车,一位中心负责人和一位教官在门口热情迎接我们,我们穿好义工服的一行人跟着前面举着小旗的领队在两位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浏览了中心里面的环境设施和概况。这里主要收留的是十四岁以下的流浪儿童,与城里的学校相比,中心内工作人员和收留的孩子不算多,所以这里显得格外幽静而空旷,每个人错落不齐的脚步声都能听得清楚。
我们浏览了宿舍、食堂、教室、活动室、多媒体室……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食堂和教室。一眼看过去,食堂非常明亮整洁,食物的种类也是健康而丰富,蔬菜水果鸡蛋肉类全都有,虽不如食肆里的丰富精致,但看上去也是颇有食欲。我盛了一碗紫菜汤,肉碎穿梭在汤菜间,味道清甜而不油腻,有种家的味道。旁边的志愿者叔叔阿姨也对这里的伙食赞不绝口,纷纷对中心工作人员的用心照顾感到放心。我也忍不住要说,这比我学校的伙食好太多了。
稍作休息后,我们来到了一间教室。教室里的陈设跟城里学校的差不多,黑板、讲台和桌椅都是崭新的,看上去没什么特别。我一回头,发现大家都目不转睛地围着在教室后面的班级宣传板报。我把头探进去看,原来是孩子们一些关于读后感、“我的打算”、“我的经历”、“我的感想”等的写作。其中一份让我印象深刻:
“我是来自四川省的小赫,我在少年儿童救助中心学了不少的东西,比如说铺床折被、清洁卫生、做人的道理,以及走什么样的路才能一帆风顺。
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每晚都要熬夜,为了我们的成长,你们无私的把你们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了我们。你们为了让我们有家可归,赶快和家人团圆每天操劳,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你们真的很伟大,我要向你们学习,多做好事,把以前所做的错事弥补回来。
等我出去了,一定好好做人,不会再走以前的路了,不再和社会上的混混接触。如果练不成武,我就去学一门技术,或者在家做爸爸的好帮手。叔叔阿姨们,我要谢谢你们,教了我这么多东西,让我改变了对我父亲的看法,在这里我深刻的对你们说声“对不起”让你们操心了。……”
他们的书写歪扭但情感真挚,我顺着微弱的啜泣声,发现了旁边眼睛已经通红的几位阿姨。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很多都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己逃出来,或者家庭监护严重缺失的孩子,由于太思念父母或得不到适当的家庭引导而独自从家里逃出来的。
随后,我们一起移步到活动室。一群年龄看上去六到十三岁的孩子,整齐的坐成了八排,正热烈地鼓掌欢迎我们。他们统一穿着黄色衣服,脸上挂着我从未见过的如此清澈的笑容,满眼都是期待。我们一起唱歌,做游戏,甚是快乐。有个年纪较小的孩子,他皱着小眉头坐在角落一声不吭。他旁边坐着一位稍微年长一点的大孩子,一只手拿着刚用来游戏的玩偶摆在他面前,另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安慰着他。过了一会儿,小小个的他依旧不怎么说话,独自沉醉地摆弄着玩偶。若问独身在外时什么是美好的安慰剂,我想那会是伙伴的理解和关怀吧。
快乐的时光过得特别快,孩子们排着队顺着斜阳的光线把我们送到了小操场集中准备回城。有个看上去大概十一岁的女孩,她在人群中显得尤其特别,头上绑着朝天的小马尾,她眼神告诉我她不是个普通的孩子,但在夕阳光的照耀下,满眼都是希望。她总是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也乐于去跟每个陌生人建立连接。排队的时候,她刚好站在我旁边,热情的她一把握住了我的左手,她咧嘴笑了起来,满嘴都是贪吃糖的证据,斑驳而灿烂。我问她:“你什么时候回家啊?”“不要,我不要回家,这里太好了,太开心了!”我对女孩的回答感到很讶异,后来教官告诉我们,有些孩子并不想回家,觉得在这里生活就足够快乐。在外人看来像是囚牢的地方,你们却把它当成是快乐的乌托邦,乐而忘返。究竟你们都经历了什么,我不得而知。
不得不说,这群孩子无知无畏,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只想改变现状,寻找快乐。他们是勇敢的,为了这个目标,不惜独自离家出走,而不是默默忍受。因为对他们来说,感受不了爱的家没有快乐和意义,只有有爱的地方才值得向往,有爱的地方才是家。
无论如何,希望家才是你们心中那个乌托邦。
(P.S. 本故事真实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