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很多到外面培训的朋友也陆续回来了。发现现在只要进了面试,基本都会报个班培训一下,不论是初次接触面试的新手,还是屡经沙场的老将。这是人之常情,因为比起笔试,面试更磨人。如果笔试没过,我们不会过于失落,一个岗位那么多人报考,大部分人最后要被刷,而且笔试也不是最后一关,我们对于过于遥远的东西往往没那么在意些。可是面试就不同了,进了面试意味着离你的目标进了一大步,以前是闯过了这关还要闯下一关,现在是只要闯过了这关就可以了。所以当我们燃起期望的同时,紧张、焦虑这些情绪也就随之而至了。再就是,笔试的时候你的对手其实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岗位报考人数的数字;而到了面试,你的对手就是具体的几个人。这种竞争关系的具体化、清晰化也会给竞争者带来压力。不管你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都一样,只要进了面试,就有百分之五十成功的机会,当然也有百分之五十失败的风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论是为努力争取目标还是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都要做点事情,这个事情当然就是去培训。
我当年进面试的时候也报了培训班,不过我更多的是出于缓解压力的目的,因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似乎很努力的样子,你却在那什么都不做,心里总是很不舒服。当然,我觉得考前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每天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练习,也可以让人找到答题的感觉。很多多次进面的朋友在初次答题的时候依然是张口结舌,当上了几天课之后,就开始慢慢找到了感觉。
不过通过对培训回来的一些朋友的观察,我发现现在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理念上似乎有个误区,就是过于注重非模板化答题,也就是所谓的反套路。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说,反套路怎么会是误区,反套路会不对吗?确实,现在面试培训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去培训,培训过后答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考官听都听腻。所以现在的培训机构都把反套路喊的震天响。当然,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现在的培训课程基本以答题要点讲解为主了,就是一道题,他们会告诉你该从哪几个点回答,回答的时候要尽量有特色,答出自己的东西。这样子对吗?当然是对的!那不就是了,你还说这是误区!这其中的误区在于:他们忽略了面试的语言组织及考生本身基础的问题。答题的过程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语言组织过程,就是要把我们想到的答题要点,通过串点成线,完整的表达出来。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可是话到嘴边就是出不了口,说出了也听得让人觉得语无伦次。这就是你的语言组织能力跟不上思维的原因。答题模板说白了就是套话,这种万金油的答案没有任何特色,也正因为没有任何特色,所以可以适用绝大多数题目。把这些套话背得滚瓜烂熟,可以减轻思考的压力,破解语言组织的困境,至少可以解决开不了口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强化,才可以谈所谓的跳出套路。
武侠小说里经常讲什么无招胜有招,可是无招是在你把招式练过无数遍,已经可以运用自如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突破创新的结果。同样,跳出套路也应该是在你把套路练得滚瓜烂熟,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基础上才能谈的事情。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培训机构标榜自己反套路,就把答题模板完全舍弃,我们不用套路,只讲要点,语言你们自己组织。这就导致很多人没学会走路就要被拉去跑马拉松,最后不但没跑起来,连基本的走路都走不稳。
此外,我觉得面试培训真的是很忌讳用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有些人有长期工作经验,对面试的东西接触的比较多;有些人天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强。可是也有很多人是刚出校门,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接触。所以真正好的培训绝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苛求所有人,而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往前进步一点。对一个初出茅庐,语言组织还很混乱的人,就应该让他去练模板答题,先解决开口的问题。等到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引导他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细节的扩展。这两个阶段是可以通过培训达到的,相信达到这一步的人也可在面试中拿到一个中等偏上的分数了。至于再接下来,就是跳出题目本身,对内容进行升华,谈自己的看法,答出自己的特色。这个能力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考生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语言组织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