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岁,帮17岁的弟弟洗内裤

“弟弟的内裤你帮他洗了吗?”

“没有,我今天生理期肚子疼,实在不想帮他洗了。他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洗”

“你作为姐姐帮他洗条裤子怎么了?”

“妈,我生理期你不关心我就算了,还让我帮弟弟洗内裤。我是不是你亲生的?”

“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想东想西。我辛辛苦苦在外面。。。”

“好了,妈,我去。”

挂完电话,迷迷糊糊看了一下时间,才六点,那么早专门打电话,就让我给弟弟洗内裤。说出来又好笑又心酸。我翻了一下身,肚子实在太疼了,想到和母亲刚才的对话,委屈得不行,泪水湿润了眼眶,顺着脸颊滑到枕头上。朦朦胧胧中想起来过往的记忆。

10岁过年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我期待已久的芭比娃娃,她掏出娃娃对我说:“米宝,你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作为女孩子你要学会炒菜做饭和洗衣服。将来嫁到别人家就不会被男方的父母说闲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好,妈妈,你教我,我就肯学。”我到现在还记得,童年最清楚的画面是母亲慈爱地站在我身边教我炒菜的顺序,矮小的我还没有灶台高,踩在一个板凳上面学会了炒菜做饭。

那一年母亲就把弟弟留在了老家,因为弟弟到了读幼儿园的年纪,而经济能力不足的父母实在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稍微大点以后,我才知道母亲教我炒菜做饭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奶奶有时候会忙到错过饭点,为了弟弟的营养竟然教我炒菜做饭。在那个父母的话就是真理的年龄,一直不被关注的小女孩,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按照父母要求一直懂事了很多年。我越是懂事却变得越来越透明。成长留在身体里“感受不到被爱”的烙印会把一个小孩搓圆捏扁,最后形塑成皱巴巴的模样。

我是在大学上了心理学方面课程才懂的“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在网上搜索“原生家庭”这四个字的时候,总会连着跳出“与原生家庭和解”相关的内容,网上的博主与父母进行了一次坦白心声的交流后,最终跨过了她们之间的鸿沟,父母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那些被原生家庭所影响的孩子终于等到了跨越了20多年光阴的“对不起”三个字。看见许多大团圆的成功案例,我终于鼓足勇气去和母亲沟通,想与原生家庭和解,把自己展平

掐着母亲下班的时间点鼓足勇气去给母亲打电话。

“你又怎么了?”

“妈,我们能好好聊聊吗?”

“真麻烦,你快说。”

“妈,你有没有觉得你的教育模式有问题?我总感觉你偏爱弟弟一些。”我畏畏缩缩地问出来。

“什么!你这个没良心的白眼狼,我天天在外面累死累活地干活,你就这么回报我的?你自己好好想想,你穿的衣服哪一件不比你弟弟的衣服贵,你用的东西哪一些比不上你弟弟。”

“妈,难道你对我的爱是用钱衡量的吗?你给了弟弟很多陪伴和爱护,而对我却不管不问。我的原生家庭就是有问题。”我反驳道。又立即翻出手机里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资料。

“你就知道扯些没用的,还原生家庭,越学得多就想得多。我看这书干脆别学了!”

“妈,我....”

我的话还没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母亲干脆甩我一句话就挂断了电话。缓了很久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泪水根本止不住。

那一个寒假过得极其狼狈,自从我提出了质疑以后母亲就一直和我冷战,还故意当着亲戚们的面说自己养了一个白眼狼。起初我还会故意靠近母亲祈求她的谅解,受够了几次白眼以后心底突然觉得不值得,难道和原生家庭和解才是唯一解吗?和解是指双方都愿意去面对问题,然后达成协议解决问题,单方面的和解只是妥协。

电影《风雨哈佛路》里有句话:“人不是没有选择,你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向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们虽然无法定制命运,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或许我做不到原谅父母,与原生家庭和解。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还存在第三个最优解?

我开始不再刻意去追求和解,而是把焦点聚焦在自己身上,为自己建立一个“原生家庭”,我是新家庭里面的母亲,也是新家庭中的女儿。在生日的当天,去吃自己很喜欢的美食,为自己送一束花,给自己满满的仪式感;在被他人排挤和嘲笑时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任人羞辱,而是会站起来护住躲在角落颤颤巍巍的小女孩,掷地有力地怼回去;在完成一个很艰难的任务后会大方嘉奖自己,送自己一个在购物车中看了很久却没舍得买的礼物。

“原谅”不是对待原生家庭的唯一方式,当我们开始保护内心世界的小孩,重养一遍自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予自己满当当的爱,我们终将飞出童年阴影,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第二次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