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给我们做讲座是中原名师董文华老师。董文华老师是一句数学老师,她在讲座中介绍了很多她在课堂上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采取的方法。比如她在教数学概念时,从来不先入为主告诉学生某一概念的科学表述,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学生触摸、观察、操作、思考 ,然后从中总结规律,发现核心概念的特征和内涵。比如教“比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测量五星红旗的长宽比和思考蜂蜜水为什么不甜,在学生有一定感性基础之上,再提出“比”的概念。比在学生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一部分。
董老师的做法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念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储存关系……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 ,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我于是想起薛法根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不要教给学生修辞方法,概念的先行植入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那时候我很疑惑,修辞多简单啊,一教就会,为什么不能教呢?听了董老师的讲座,再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教学提示第4条中的一段话“……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我于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现在不必植入概念,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句子,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然后再告诉他们这叫某某修辞,这样就把儿童的识记建立在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成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