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痴恋人群,因为我感到很孤独,我认为人群可以托住我的孤独。
如果我感受到被人群拥抱,我就能获得一股强大的支撑力量。
“人是本能需求外界认可的生物。”日本精神科医生、作家和田秀树说。但,众人无友不欢的想法限制了个体发展潜能。“
日本一度有个热门话题,叫厕所综合症,因没有一起午餐的伙伴,就躲进卫生间用餐 。因为在她们眼里,一个被贴上没有朋友标签的人是极度耻辱的,是不能接受的。
你呢?一个人落单的时候,是觉得被人排斥,自觉不被世界接纳,是个失败者吗?
但有一类人,一个人独处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就算独处时也感到愉快,并且享受这个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孤独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经历了很多不同,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认识角度带上个人独特色彩,对已存在的公认价值和观点会产生质疑和表示不同,不同到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或接受,这就是我们的孤独。
孤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并没有什么可感到耻辱的。你找不到世界上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你也找不到世界上任何两个三观完全贴合的人。
然而我们总是觉得一个人很怪异,如果在人群中孤独行走。
1.和田认为治疗孤独的第一步是首先停止从众
停止从众其实停止认为一个人独处是怪异病态的想法。我们在人群中如果能够保持本我,能认清自己并准确表达自己,这样的人群的相处就是有益的,但是和田呼吁的停止从众是因害怕孤独,对自身认清不足就盲目投进人群隐藏自我的做法,无疑这种为了不被批判的安全感投入人群的做法生活中总是很普遍。
比如现在的我自己,我真的认为我需要人群的温暖和力量来解救总是一个人行走的冰冷。我对孤独有偏见,对人群有偏执的认同。这对社会是好的,,我对这个社会是认同的,对别人是安全的。而对自己就残忍并残缺了。
摆在眼前的功课,就是正确看待孤独,活出自我。
交友宁缺毋滥,孤独与疏离感不同,有伙伴也会不安。
把孤独与不好画等号,害怕被贴上没朋友的标签,落单时感受到被排斥和孤立的受伤害的感觉就是疏离感。孤独性疏离感的产生会让我们产生过激反应——从众,网络交际,沉迷网游、与世隔绝。
然而,即使我们拥有很多并不理解我们的伙伴,就算我们身处热闹,也是无法消除疏离感的。
充分认清自我,从容面对别人评判,偶尔的犹豫、彷徨不妨碍选择属于自己的路,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就容易在否定声中逐渐丧失自信、变盲从,最近扼杀了自己。
其实我们终究要消除的是疏离感,不是孤独感。
和田医生认为普通人群是分担不了一个人疏离感的,而只有真心相待的知己才能帮助我们对抗这种情绪,因为所谓挚友、知己,就是对你曝露的坏情绪和幼稚想法给与回应,能推心置腹谈论心底疑问、分担不良情绪的人。
孤独是依赖证的诱因,同时也是独创性和独立人格的天赐良机。
天才不会在孤独中沉沦。
牛顿出生3月父亲去世,母亲在他3岁时改嫁、缺乏关爱,性格内向沉静,没有玩伴被同龄孩子嘲笑。他在孤独中开创了了不起的发明。
爱因斯坦读书时被认为时患有学习障碍症,5岁时不会说话,偏科严重,数理化优异、历史语文一塌糊涂,导致落榜所考取的大学。他大学毕业2年没找到工作,饱尝了无人认可的无尽孤独滋味,后来他的成就举世哗然。
苹果手机开创者乔布斯,在大家眼里是个态度傲慢、自命不凡、自我为中心、毫无协调性、脾气暴躁、喜欢标新立异的怪人,曾因扰乱公司经营罪名被赶出公司。他明白众人对自己的看法,但他能坚持己见,并不理会他人非议。苹果的成功正是因为他秉承了与其在意别人怎么想,不如斟酌自己怎么做的理念。
所以直面孤独,当不可避免孤独来临了,要认识到正是培养我们独立人格和开创独立创造性的开始。
2.走进书的世界,增长了知识又丰富了语言,还学会了善待他人。
独立人格培养,认清自我这些都要求我们有独立思考能力。而思考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石上的,无法转化语言的想法会显得模糊和难以捉摸,长久放置就会化作尘烟,没有了思考的素材,思考深度就有限了。
和田秀树说:“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一种不断思考的能力,去深究哪些让自己感到不安的源头。为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独到见解尤为重要,只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才会发现孤独存在的必要性。
唯有读书高,知识武装
磨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了解自己最好途径就是阅读。读书的时候,体会书中情感,领会作者的观点,学习语言使用技巧,这些都能更好帮助我们觉察自己,表达自己。
为此,和田推荐我们读书要多领域涉猎,小说,哲学,心里学社会学,经济,自然科学书籍和各类书刊杂志有益都多多阅读。
知识越丰富的人,越谦卑。知道自己所知有限,就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人的意见,即使发生观点争执的时候也能够在谈笑间抚平不安的情绪。这是知识给一个人的力量。
3.构筑安全港
心理研究学者李雪说,那些小时候不断重复的语言长大后会形成我们的信念。
成年人很难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很难结交好有这个别人对我们常识的话,我们要改观了 ,让自己敞开心怀,如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