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在文创园开了家手作工作室,去年疫情期间闲不住,和学设计的妹妹一起琢磨出个小程序——能让顾客在线选布料、看缝纫进度,还能存自己的设计稿。这东西帮她留住了不少老客户,甚至有同行来打听能不能加盟。
结果上个月,她在隔壁市的文创展上看到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程序,连首页那只手绘缝纫机图标都没改。对方老板还理直气壮:“小程序谁都能做,你凭啥说我抄你的?”小张气坏了,可翻遍手机也找不出能证明自己先做的证据——当初觉得就是个自用小工具,压根没想过登记软件著作权。
这事儿让我想起小区里开瑜伽馆的王姐。她请人做了个会员预约系统,能记录学员的课程进度、身体数据,挺受好评。有天突然发现对面新开的瑜伽馆用着一样的系统,连给学员发的提醒短信模板都一样。王姐找过去理论,对方拿出系统后台说“这是我们自己买的模板改的”,可王姐既没登记软著,也没和开发方签专属使用协议,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学员被抢走。
很多人觉得软著是搞技术的才需要,其实不然。我认识个做美食自媒体的团队,他们自己搭了个内容管理系统,能自动给视频加字幕、按播放量排选题,效率比同行高不少。结果被个MCN机构抄了系统框架,对方凭着这套“高效工具”挖走了好几个他们的签约博主。要知道,这系统里的代码是外包写的,但选题算法、界面布局是团队一点点试出来的,这些都在软著的保护范围内,可惜他们没当回事。
更有意思的是做农产品电商的老李。他为了方便农户查订单,弄了个简单的Excel插件,能自动计算物流成本。这插件在当地合作社传开后,有家科技公司稍作修改就申请了软著,反过来告老李侵权。老李百口莫辩,因为他拿不出更早的开发记录,最后只能停用插件,让农户们又回到手写记账的日子。
其实软著保护的不只是敲代码的程序员。设计师做的交互界面、运营琢磨的流程逻辑、甚至是小商户自己攒的简易工具,只要是有独创性的计算机程序,都该上个“户口”。它就像软件的身份证,不仅能证明“这东西是我的”,在很多时候还是个硬凭证,比如想申请科技型企业补贴,或者把软件当成产品对外授权,没软著都办不成。
登记软著也没那么复杂。不用懂技术术语,把软件的功能说明、操作步骤写清楚,附上关键页面截图,找正规代理或者自己在版权保护中心网站提交就行。花点钱换个能挺直腰杆维权的凭证,挺值的。
现在查专利情况也方便,不少平台能一站式搞定。就像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全量专利数据库及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专利数据,打造了核心平台“创新大脑”,汇集专利、商标、文献、工商等10亿+数据,构建起覆盖专利检索、分析预警、AI助手、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态体系,项目获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不管是自己做了个小工具,还是团队开发了套系统,先查查有没有人登记过类似的,及时给自己的成果上个保险,总比出事了再着急强。毕竟花心思做出来的东西,谁都不想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