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看到老师建议写文章尽量少用名人名言时,我没有感觉,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我水平有限,没有名人名句,不知道怎么开始去写一篇文章。
老师的文字我喜欢反复看并揣摩,每次看到这句建议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文字。
反复思索中,我悟出了一个词“创作。”把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糅合在一起,经过大脑的“运作,”把它们用文字表达后,就能形成一篇优美的文字。
于是我把名言名句书放回书柜,逼自己不依赖它,让大脑真正的转动起来,搜索值得书写的事情。
在大脑的不停思考中,我逐渐明白了创作的实际价值与意义。只要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要么有正能量,要么有反思意义,书写出来,鼓励亦或警醒。
我每天坚持写日记,没有任何的想法,只是想对生活有所反思,记录下有意义的文字,如此而已。
我的性格属于孤独型,不喜欢交往,不喜欢逛街,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阅读文字,没有太多的琐碎事情,该有多好。
现实往往会打破我的幻想。我们住在学校家属区,隔壁又是县医院,所以事情较多,想到的想不到的都会出现在生活中。
喜欢寂寞的时光里,有文字陪伴的生活。老师说喜欢孤独也是适合创作文字的,即便阅读量不是很大,只管行动,不用考虑那么多。
在老师的文字中思考着,行动一次远比凭空想象一百次要好,所以不再犹豫那么多,喜欢,就大胆的写起来。
(二)
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运动和读书。运动是身体所需,记忆中,从小就是病秧子。那时,我能感受到我是家里最不受欢迎,甚至是多余的那个孩子。
生病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来疗愈,不被疼的孩子反而不娇气。记忆中,每到冬天,我都是整宿整宿的咳嗽,感觉整个肺都要炸了。对冬天,有了莫名的恐慌。
直到现在,每次回原生家庭,心依然恐惧。但从性格上来说,我又是一个乐观的人。
和家人及朋友在一起时,我不用费心,脱口而出的话,常会惹得他们哈哈大笑。我想这是生命的自我救赎能力吧。
先生说如果我从小被培养的话,绝对是写小品,演小品的人才。他说生活有时候会让人烦躁不安,一听到我让他捧腹大笑的话,好心情立刻就来了。
有压迫,自有“反抗”。窒息的原生家庭,反而造就了我的幽默性格,现在看来,绝望往往是希望生根发芽的地方。
在原生家庭中,心灵遍体鳞伤,我原本是没有能力经营小家庭和养育一双儿女的。
无知者无畏,但在外人眼中,我带出的孩子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我也成了他们的学习榜样。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我有反思的习惯。每一次夫妻之间、母子母女之间发生矛盾,我会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做出改变。
女儿和儿子的成长,就像没有怎么修整的小树一样,让他们自由的成长。当然,他们到了青春期,也会让我遇到亲子间的不少“麻烦。”
幸亏,我和先生及时沟通交流。我告诉他,家里孩子身上的优点都像他,他带孩子一流的棒。我鼓励他多陪伴孩子,我做好他们的后勤工作。
孩子在家时,我身边一定会放份手抄的《父母规》,每日必读。既然咱的情绪做不到如水的境界,那就好好修炼呗。
每当我诵读时,儿子常常听得发笑。因为里面的逐字逐句,都是让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并让父母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埋怨孩子。
每次读这些文字,我都要用心印证,自己当下做对了几条,需要改变哪些地方。
(三)
过往皆为定序,未来才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