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几乎一周时间在读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即便如此,仍旧还是没有读完。在阅读中,我用几乎生吞活剥的架势一边读着书一边叹服于作者缜密思维与作品强大的构架。这书初次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始终是一本长盛不衰的畅销书。虽然如此受人欢迎,还是难掩它工具书的本质。在阅读中,条条框框的架构下,有些小例子与小标题于我心有戚戚焉。
壹
在结构与规划这个小标题下,作者使用了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词:公式。
作者用希腊名篇《奥德赛》举了一个例子,表达了荷马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之后,说:
你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个故事之后,透过整体调性统一的叙述,就能将不同的情节部分放入正确的位置了。你可以用来重新看你以前看过的小说。……以《汤姆·琼斯》的情节为例,可以简化为一个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这真的是每一个罗曼史的情节。……一个作者写出来的是好故事或坏故事,端看他如何装点这副骨架。
有句名言叫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我一直不能够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明明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怎么会有这样一句话的出现呢?直到看到这么一段话!所谓的公式翻译成现在的口头大白话就是套路。
是的,套路,一切都是套路。王宝强事件就是这样一件带有套路性质的事件。而这样的套路在之前的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以往绝望的人们虽有呐喊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这次明星效应带来了非常强大的声音。举国讨论令多少人心有所感,希望此次事件能够圆满解决,并推动法律条文的改进,从此套路不再。
贰
言归正传。对于用略读的方式尽快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用了详尽的篇幅来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有一个小Tips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我总是会犯这样的错误。
他们(指读者)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事实上,在阅读非当代作品时,这已是最大的障碍。
在我大而无当的阅读中,时不时的会受到这样的小困扰。这些影响我阅读的小困扰最终使我养成了不爱读外国文学和大长篇的陋习。在阅读大长篇的小说中,我总会被有趣的小片段吸引,导致前后文脱节,勉强读下来也总有点儿不大清楚故事的脉络。外国文学更是如此,世界名篇《基督山伯爵》到底讲了什么事情,我从头到尾都没有理解过。现在想来就是因为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的吧。
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短小精悍,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障碍。我极喜欢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物,总想了解一二,然而反应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世说新语》我总是读得一塌糊涂。每次打开书,总为那些名人佚事所动,放下书,谁是谁就完全分不清楚了。我想,待我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会用书里教的方法一偿夙愿吧。
叁
在“找出主旨”一节,作者的论述我是深有体会的。
口语主义”(verbalism)的弊端,可以说是一种使用文字,没有体会其中的思想传达,或没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经验的坏习惯。那只是在玩弄文字。就如同我们提出来的两个测验方法所指出的,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没有受过文法和逻辑艺术训练的人,他们在阅读上的失败—以及处处可见的“口语主义”—可以证明如果缺乏这种训练,会如何成为文字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很多人告诉我说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学习文言文,完全看不懂那一段文字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最初我实在是不能理解。
反思再三,突然发现了我善读古文的秘密!看古文,我的习惯是用单字来阅读。即使是我们平常熟悉的词,能拆就拆,用一个字一个字重新组词,缀成一段现代汉语的意思,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了。
汉字的独特在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独有的意义,这意义往往是非常古典的,单独出现在古文中便古意盎然;当汉字两两相组,则会组成以某个字字义为主的、更具有现代汉语风格的词语。
以小见大,《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这本书也应当作为工具书,反复阅读,认真咀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