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也是在自己的书架上放了很久,之前翻了一章就没有坚持下去的书,今天重新看还是挺有感触的。作者从自己的心理治疗之路开始慢慢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去提高治疗的疗效——刻意练习。
一
作者以前以前做治疗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是很不错的,因为来访者基本都是主动来求助的,且自己感觉来访者都有一些改善,所以有一些职业成就感。但是这样的甜蜜期只维持了很短暂的时间,后面作者发现在自己的治疗中至少有50%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是更糟糕的。于是开始陷入了思考,阅读相关的书籍,那个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寻找督导”,在那个时候督导也被认为是很有效的,一开始作者也这么认为,找了一个自己觉得很不错的大师作为自己的督导,但是随着时间发现很多人在督导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会隐藏一些重要信息,想要督导产生很好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足够的信任你的督导师,也要求督导师要足够的理解督导者,可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很多时候督导并不能达到我们心中的效果。也就是说接受督导跟治疗的实际疗效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于是作者又开始思考新的方式。
二
后面在一次叙事治疗课上观看的录像给了自己很大的触动,也开始怀疑自己信任且推崇的心理动力学似乎不是那么有效了,于是广泛的学习各种模型,阅读各种书籍。可是后面发现当多种模型在自己的大脑里的时候,有时候反而会干扰来访者。且有研究表明,其实各种心理治疗模型之间的具体的疗效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异。这个时候作者决定选定一个方向进行深入学习,于是选定了短程的心理动力进行。后面进而接触到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一个心理学家,曾经是音乐家,音乐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数不清的成千上万的重复练习中得到的,一般对于音乐家来说,他们可以再房间里花费很多个小时反复的联系同样的一个错误的片段,也正是这样的刻意练习让他们变成所谓的专家。那么其实对于心理治疗来说,刻意练习恰恰是欠缺的。于是作者开始了自己的刻意练习之路。
三
作者总结了关于心理治疗刻意练习的5个阶段:(1)利用观看自己的录像来观察自己的工作;(2)要积极的寻求专家的反馈;(3)设置刚刚超越自己的能力的微小递增性学习目标;(4)对特定的技能反复进行行为演练;(5)持续评估自己的状态。一开始的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需要寻找一位这个领域很厉害的大师进行,自己的问题在视觉的层面更容易被察觉。作者寻找的这个老师也能够很快的发现他的问题,并会进行一个家庭作业的布置,可能就是让其针对某一个片段进行反复的练习。在这之后,作者也慢慢开始了进行自己单独的刻意练习,还在每天的生活专门留出一个时间进行刻意练习,并进行“刻意练习日志”的记录。通过刻意练习,可以让治疗师更深地同调自己的来访者、更清晰地觉察自己的工作、更敏锐地理解自己所运用的治疗模型何处有效、何处无效。可以提高我们的情绪耐受力。
四
对于每个人来说,刻意练习的过程都是很痛苦的,就像作者提到的“在我的生活中,我曾接受过许多活动训练,包括攀岩、水肺潜水、飞行等,但是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进行单独刻意练习比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都更困难,因为它要求我面对情绪上的脆弱感”。刻意练习富有挑战性,需要付出努力,需要重复进行练习、得到持续的反馈,而且可能本身的练习过程就并不令人愉悦,甚至难以立即得到回报。看这本的过程,仿佛也在看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一样,就是我也对很多的心理模型感兴趣,甚至想去学习更多;短焦、叙事、认识行为疗法、教练技术等等,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这些知识的输入给自己的大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反而每一个都停留在一个很表面的阶段,在真正的咨询过程中也没有刻意的去利用某一个心理技术,反而让自己的大脑很混乱,也很害怕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因为去反思和记录的过程是最难的过程,但是恰恰痛苦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所以要开始刻意练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