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良师益友,也是国内知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忠诚这个词,听上去多美好,被这样一解析,味儿全变了。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我在这门课程中不断地在讲,人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破壳,才能从一个小的空间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这个过程中,如果在某个地方特别地强调忠诚,那么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停在这儿。
分离与忠诚
健康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人会不断渴望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孩子处在分离与个体化阶段时,如果正常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的个体化自我得以诞生,心理上与妈妈的分离也得以完成。
怎么实现这一点呢?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给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按照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母亲不断与孩子分离,最终让孩子的个体化自我得以诞生。可这个过程又是复杂的,母亲或者主要抚养者,既要照顾到孩子的自主需要,也要考虑到孩子真实的发展水准。这种复杂的满足,依靠的是对孩子深厚的爱。
那什么因素会让一个人停下来呢?曾奇峰老师的解释是,施虐。你可能会觉得施虐这个词听起来太刺耳了,我觉得可以换一个温和一点的词:匮乏。
如果这份爱不够,有了匮乏,那么孩子可能会有两种结果:要么过早地个体化,也就是早熟;要么个体化没法完成,不能与母亲分离,陷入了母亲包围圈之中。
说到这儿,我必须得说一下,“心理上与妈妈的分离”这个说法不够符合精神分析的表达,更精神分析的表达是“心理弑母”这个有点惊悚的说法。这个概念我在前面讲过,它的意思是,孩子走向自主时,需要完成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妈妈意志的反抗。
例如,我一位朋友,她的儿子活力四射,两三岁时,多次对她说出让她特别受不了的话,比如对她大喊:妈妈我恨你!我恨不得把你切成碎片,再倒进马桶里冲走!
我这位朋友最初听到儿子这种话时非常生气,后来她了解到“心理弑母”这个说法后平静了很多,然后就可以和儿子耐心地谈,和他开玩笑说,妈妈要是没了,谁陪你玩,谁给你好吃的,你认真地想想,你还希望妈妈消失吗?
儿子想了想说:妈妈,我就是很生气,但我不想让你真的消失。待了一会儿,又过来说: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现在她儿子读小学了,仍然是活力四射,情商很高。所以,他虽然说了那些狠话,但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他只是在经历一个分离的过程。
所谓分离与忠诚的矛盾,其实全在于孩子的选择上,当孩子的意志和妈妈的意志发生冲突时,如果孩子选择尊重自己的意志,那就是完成了“心理弑母”;如果孩子选择遵从母亲等抚养者的意志,那就是被忠诚所困,失去了他自己。
控制与被控制
我刚刚讲的这个小男孩,是一个成功完成分离与个体化的例子,下面我讲一个没有完成分离的例子。
多年前,我的一位男性来访者,可以说是达到了回避型人格诊断标准的,他发现自己的一个大问题是读书不能专注,最多两分钟,他就会走神。我和他经过探讨后,发现他的走神是在寻找妈妈。
我在前面的课程中提过他的故事,他是一个幻想去美国西部挖金矿的超级宅男。在我和他探讨走神这个问题时,他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武老师,你想象一下,如果你专注地在干一件事,一转身,发现妈妈不见了,那就太惨了!太惨了!”
他特别多加了一句“太惨了”,来强调这种感觉的强度。当时我实在难以与他这种感觉共情。后来我花了很多时间,听了很多故事,才慢慢真的理解了他的感受。
我的理解是,因为不能让如此惨的感觉发生,所以他不能专注,隔一小会儿就要离开自己专注的事,去寻找一下妈妈,确认妈妈是否还在。
这位来访者有很强的察言观色的本领,常常我话还没说,他就已经猜到我下一句要说什么了。但是,他这个本领没多大用处,因为他绝对不允许自己使用这个能力去利用别人,他不允许自己在关系中处于控制地位,他只能让自己在关系中处于被控制之中。
可以说,他练出这个本领,只是为了更好地讨好别人。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他在一个时间段里,只能和一个人打交道,再多一个人,他就会手足无措,慌得不得了。因为他做不到同时全力讨好两个人。这种活法,太累了。
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发现自己永远是宿舍最后一个睡着的人,一开始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后来发现,他在不自觉地做一件事,他必须确认宿舍里所有人都睡着了,他才能睡觉。
当时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而且也控制不了。但和我做了心理咨询后,让他理解了自己的逻辑,他是无形中把所有人都当作了妈妈,他惧怕每个人离开自己,所以必须确认所有人都睡着了,这样就再也不会离开自己了,然后他才能放松,允许自己睡着。
三岁前他是怎么长大的?妈妈和他是怎么相处的?这一点,我和他的咨询中并不能很好地确认,因为记忆太模糊。而按照妈妈的说法,妈妈很爱他,他不应该发展到这种地步。
不过,我也给不少的妈妈们做过咨询,她们会说自己孩子的问题,我通过对这些咨询经验的总结,发现通常是这样的情况:在6个月前的共生期,孩子没有和母亲建立起基本的共生关系;6—36个月的分离与个体化期,母亲或其他抚养者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来,同时与孩子的分离仍然比较多;更夸张的是,等孩子长大了,母亲倒是越来越依恋孩子,不想让孩子离开,甚至对孩子强调,你是我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人,我不能失去你。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总结,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指向分离的爱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父母越是爱孩子,孩子走向分离的时候就越容易,但当这份爱很匮乏时,孩子的离开,就变得难了很多。
当我们想给另一个人爱的时候,需要问问自己,我对他做的,是增强了他的自我,还是破坏了他的自我?是让他变得强大自信,还是让他变得虚弱自卑?
放到分离与个体化的阶段,养育者需要切记孵化的隐喻,要尊重孩子周围是有一个壳的,最好是提供孵化环境,让孩子从内破壳而出,而不要从外部去破壳。
孩子越小,这一点越重要。特别是在分离与个体化期,孩子已经开始展现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地盘感,他们不仅总说“我”,也常说“我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个边界意识,特别是整天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妈妈或其他类似妈妈这样的养育者。
心理学家荣格说,母性总是指向融合,所以让母亲这么做不容易。但当母亲能做到时,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祝福,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在生命最初就被允许,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他的地盘、他的边界是被允许的。
对母亲来讲,能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母亲有自己的自我,有自己的世界。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她必须去照顾孩子,当随着孩子能力增长,母亲会自然而然地后退。对于没有自我、没有自己世界的母亲来说,这会是一个大难题。这样的母亲,更容易舍不得孩子与自己分离,那会让她们感到失落。
最后我想说,一旦使用“母爱”这个词,我们就容易给它披上玫瑰色的外衣,好像这个词就是纯然的美好,而我在这一模块中讲到的关于“母亲包围圈”的描绘,希望能够帮助你看到,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可以如此复杂。
同样的,一旦表达“爱母亲”时,我们也会很容易觉得,这件事是纯然的美好,但它一样也是复杂的。我会在下一讲为你解释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