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弄堂春秋
1、石库门里的晨光
民国十年的梧桐巷,在清晨的薄雾中苏醒。青石板路被昨夜微雨浸润得油亮,缝隙里顽强地探出几茎青草。高大的悬铃木枝叶繁茂,筛下细碎的光斑,在斑驳的石库门墙面上跳跃。空气里混杂着煤球炉燃烧的烟火气、隔夜雨水的潮腥,还有不知哪家灶披间飘出的咸菜泡饭香。
巷子深处,“沈氏纱厂”的招牌半新不旧,挂在原先“沈记米行”的门楣上,无声诉说着家族的转型。穿短褂的工人推着满载棉纱的木轮车吱呀驶过,惊起几只觅食的麻雀。巷口,穿着破旧棉袄的黄包车夫老周,正用衣袖擦拭额头的汗珠,等待早间的第一笔生意。法租界巡捕房那穿着卡其制服、趾高气扬的巡捕偶尔晃过巷口,与梧桐巷里提着竹篮、操着吴侬软语的妇人们形成鲜明对比。北伐的硝烟似乎刚散不久,梧桐巷在租界的荫庇与华界的市井混杂中,维持着一种微妙的、烟火缭绕的日常平衡。沈家老爷沈世昌,正站在自家石库门的天井里,望着晾晒的棉纱,眉头微锁,盘算着如何应对洋纱冲击和市场波动。
